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深刻内涵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1日17:31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聂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随着中国减贫脱贫事业的发展,我们对于贫困和脱贫攻坚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丰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关口,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脱贫攻坚深刻内涵,对于我们以决战决胜的意志和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蒙古贫困旗县近日全部“摘帽”。图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中心镇街景。新华社发

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的双重提升

人无精神不立。贫困现象从表象上看是物质贫困,从根子上剖析往往也伴随着精神贫困。我们看到,有的群众脱贫主动性不足,对政策依赖性太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群众脱贫之后,物质上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单调贫瘠。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如果只注重物质层面的扶贫帮困,而忽略精神层面的励志益智,往往治标不治本,管一时难管长远。摆脱贫困并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减贫脱贫,注重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治贫先治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教育引导和政策引领举措,有力调动和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与主体作用,也极大提振和重塑了他们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加强学习、创新创业的精神追求和风貌。新时代脱贫攻坚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把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充分尊重和挖掘贫困地区群众的强大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创造性,既重视物质脱贫、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视摆脱精神上的落后与封闭,以精神引领物质,实现精神和物质联动发力、同向用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双重脱贫。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着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工厂、农业产业,促使群众脱贫增收。图为当地居民在直播间推介平利县特色食品。新华社发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

处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程度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方式和谋得社会生活必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改变生活方式、变革生产方式,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我们要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融合,以科学技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科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减贫脱贫,一方面,通过大力改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贫困家庭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深刻改变着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依托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加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等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劳动形式、生产方式。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直接使贫困人口实现了由农村到城镇、由村民到居民、由开山种地到工作上班的转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脱贫攻坚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日益进步的科技实力和坚实雄厚的综合国力,持续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实现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生产方式由落后向先进的变革,既提升生活幸福感,又提高劳动生产率;既解决眼前贫困,又能有效防止未来返贫。

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

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象征着人格与尊严,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而贫困严重制约着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人们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需求的障碍和壁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减贫脱贫,立足于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断加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等保障力度,尤其是建立健全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群体的健康医疗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与此同时,坚持把受教育权力作为发展权的重要体现,注重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多样性的制度供给,实现技能脱贫和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时代脱贫攻坚秉持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贫困群众充分享有生存权、共享发展成果,享有发展权、拥有发展机遇。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实现

我国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在客观条件上,贫困的产生往往是由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的,并与人们长期相对封闭、同外界脱节、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因素相互交织,由此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落后和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减贫脱贫的过程,也就是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不断迈进和积极融入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是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减贫脱贫与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尤其注重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和网络公益向纵深发展;加大“区块链+”在民生领域运用力度,推动这一新技术进入精准脱贫、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等,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新时代脱贫攻坚应该紧跟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着眼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改造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06版)

【责任编辑:林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