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尽管是周末,但这则《指导意见》还是引起了多方关注。梳理一万多字的全文,记者发现这份关系到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的重磅文件中,“生态”二字贯穿始末,出现20次之多,“绿色”也出现了10次。《指导意见》通篇更是传递了一个明显信号: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实现绿色发展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在中国的地理和行政版图中,“西部”往往给人欠发达、甚至贫穷落后的印象。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吉林省延边州)。历史数据显示,涉及西部大开发的地区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5%,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西部大开发,一直是国家的战略部署,各方也在一直努力。《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为涉及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指明方向,拓展更宽的思路。首先就是不走“老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事实上在这方面,之前我们有过如“秦岭违建别墅”和“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等惨痛的教训。所以《指导意见》首先明确的,就是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要求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打好污染防治标志性重大战役,实施环境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指导意见》将“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内容作为独立章节,从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和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缩短差距,补齐短板,发展是西部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也应“快马加鞭”。如何在守住环境“底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过去发展得慢,有交通、气候、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因为“慢”,在现阶段才能发挥其“后发优势”,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方面,是发挥自身优势。比如依托自身的良好生态环境,《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借势借力”。比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我们知道,“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指导意见》将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方向,本身就是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指导意见》明确,将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挖掘自身的潜力。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对于西部地区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表述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上述旅游产业,还有那些属于“现代化产业体系”范畴?《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生态牧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支持发展生态集约高效、用地规范的设施农业。加快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生产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最后再提醒读者一个小细节。在“优化能源供需结构”部分,《指导意见》专门有一句表述为“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这传递了什么信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一切项目。相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更大,实事求是、因地施策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政策,才能真正使两者协同发展。《指导意见》的印发,为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新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考验的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定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