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
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当听到锡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六成以上区域已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总书记颔首赞许。
“留在那”,留下的绿水青山,是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可以用”,能用的是丰沃的自然资源,是积攒多年的“生态账户”。一留、一用之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动展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历史性成就之一。如今,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全国两会会场,一句“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铿锵有力,予人启迪。
首先,不动摇。全面小康,重在“全面”。生态环境保护,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指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之所以没有提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其中一大考量就是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定不移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决不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加大而放松对环境治理的要求,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速而重走开发矿产、让草原千疮百孔的老路。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交出收官之年的合格答卷。
其次,利长远。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百年大计、“子孙后代可以用”,其背后都是一种深谋远虑,是一种强烈的历史担当。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对环境保护而言,政绩观尤为关键。不能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不能只追求“显功”,而不做“潜功”;不能只盯着“开花早、结果快”的工作,而不下打基础、作铺垫的慢功夫。可以说,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为官一任,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做什么,不做什么——“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发人深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持战略定力,储蓄好“生态账户”,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