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石川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人类文明史是人类不断抗击和战胜各种灾难的历史”,回望人类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在与包括疫情在内的各种灾难的抗争中,人类文明逐渐壮大。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不简单,也不容易。
怎样应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发表的“十分重要的讲话”,为全国各地各部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更重要的是,这次座谈会大篇幅强调了体制机制的塑造,强调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强调了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等。比如,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我国有经验,更有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应该说,每一次突发疫情都不容易防范和应对,而我国之所以接连成功防范应对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制度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同时应该看到,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病毒对人类的攻击不会停止,新的疫情会不时“偷袭”人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可能绝止。在这种背景中,我们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谈到疫情防控时强调:“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大改革力度体现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连讲了八个“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每个机制都对应着公共卫生体系的每个领域、每个层次,目标是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落脚点则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而这次座谈会具体谈到了有关目标具体如何构建,这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通过完善有关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有责任响应爱国卫生运动。具体而言,选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等。
“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我们既要建章立制,也要理顺体制机制,更要让体制机制发挥作用。绝不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侵袭人民群众的健康,绝不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挑战。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这是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也让全国人民更有尊严和获得感。(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