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地评线】兴晋热评:塞外黄花分外香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7日20:23 来源: 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7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文章《黄花变成致富花》,报道我省大同市云州区发展黄花产业,全区种植17万亩黄花,9万亩进入盛产期,年产值达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既能食用,也能药用。将黄花做成了产业,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硬货”“干货”,成为了大同的一张名片,无疑会引发我们很多思考。

“选”产业,要因地制宜。产业是促进增收最有效、最稳定的途径,选对是前提。贫困村庄往往基础设施落后,看起来“一穷二白”,总有人会发问,哪有什么产业可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当地,深入开展调研,寻找特色,善于挖掘。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光照足、温差大,火山岩土壤富锌富硒,适合种黄花。大同人就将黄花作为产业的“富矿”,当成了“课题”,做起了文章!几年下来,成功了!前段时间新华网报道,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村里有包粽子的传统技艺,脱贫攻坚以来,村里瞄准着这一特色,大力发展粽子产业,预计今年粽子产业总产值将达3000万元,带动就业近千人,人均年纯收入有望超过万元。这两个典型事例,告诉我们选择产业时,思想上不能好高骛远,要牢牢把握住“因地制宜”这一关键要素。审视当地产业的出路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优势特长等多个方面,扬长避短,找到发展产业的“金脉”,科学谋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产业。

“育”产业,要勇担当解难题。发展产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过程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扶贫干部绝不能有畏惧心理,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要坚定成功的信心,要拿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直面问题,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决不能让产业“夭折”。大同人有种植黄花的传统,但多少年来种黄花的并不多,原因是五怕:一怕天旱,二怕虫害,三怕头三年没收成,四怕雨涝晒不干,五怕缺劳力采摘难,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干部担当作为的时候,也是产业能否挺过难关的时候。大同市的扶贫干部们拿出了对症去病的“金针”:怕天旱,打机井、搞喷灌;怕虫灾,帮俺们上保险;周期长见效慢,一亩地补贴500元,贫困户还多补500元;采摘期缺劳力,帮着联系采摘工,动员全市机关干部帮忙;怕没地方晾晒,扩建硬化场地、建冷库、田间地头安装烘干设备,到了集中晾晒期,还把学校操场、机关单位的停车场都给腾了出来。产业要发展起来,扶贫干部出实招保驾护航至关重要。

“强”产业,要在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产业发展起来了,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但若一味地追求“大”会导致“伤身”,“谷贱伤农”就是事实。产品的竞争力、产品的开发,是产业可持续壮实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做优、做强,进而要做大的保障。这就要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形成拳头产品。要延长产业链条,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州区视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大同干部群众极大鼓舞和激励,“针对黄花产品品种单一的问题,我们公司吸引农业博士落户,引进36个黄花品种,利用阳光智能大棚建立了集培育、开发于一体的全国黄花科研项目,通过筛选全国各地的黄花种苗,培育更适合大同气候、花期更长、产量更高的黄花品种,建立更优良的栽培体系。”大同宜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下一步发展信心十足。“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着眼新的领域,选育口味更大众化的种苗,深度开发更方便、更丰富的即食黄花;与大专院校专家深度合作,进一步深挖黄花的药用价值,研发黄花药茶、孕产妇专用食品等,让消费目标群体更有针对性。除了食用,黄花耐旱、花期长,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这方面同样大有文章可做!”如何去挖掘其更多、更有特色的价值,真正把黄花打造成‘特’‘优’的全国知名品牌产品!大同市农业部门胸有成竹。

找准产业路子,突出产业特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相信产业定会绣出一幅“村庄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幸福画卷。(马明清)

【责任编辑: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