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仍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越是面临困难,越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今年以来,一系列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保障民生基本运转的举措,不仅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有效巩固兜底保障脱贫攻坚的成果,折射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更彰显出成色十足的民生温度,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任务更重、挑战更大。攻克最后551万人的“贫困堡垒”,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从财政部累计下达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96.36亿元,分配重点向“三区三州”和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以及挂牌督战地区倾斜,到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有关政策,再到公益岗位、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持续发力,消费扶贫行动稳步推进,补短板、抓重点、强弱项,凡此种种旨在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迈入全面小康。
“兜底保障一个不漏”。“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各地适时实行价格临时补贴、低保渐退、单人户保、简化临时救助程序等灵活政策,瞄准困难群众最迫切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对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体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截至目前,已有湖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了“单人户保”政策,这一政策创新,让重病、重残贫困人口得到低保兜底。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99.9万人;临时救助因疫情致困群众310.7万人次;累计为困难群众1.23亿人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71.3亿元……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解民忧、暖民心,兜底保障人群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温暖传递更快更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浙江省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民政服务“码上办”政策,共减少12项、259件民政业务申请材料;借助“粤省事”小程序,广东省以家庭为单位统一生成电子签章授权书,不再要求办事群众现场签字录指纹,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的“零跑动”……为了让温暖传递更快更有力,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目标、便捷为民为根本,“一事一议”、网上自助申请、“最多跑一次”改革,各地按下政务服务“快进键”,创新方式、提高效率,以更扎实的举措,做好帮扶工作,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办事需求。
“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政府部门“过紧日子”,不是今年才提出的要求,近几年一直是高频词之一。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从现实看,政府过紧日子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近年来的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做了年年压缩就是最好的例证。就以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来说,比 2019 年减少 3003.87 万元,压缩 55.11%,凡此种种旨在把该花的钱花到刀刃上,兜牢民生底线。(吴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