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鼓重锤,马蹄铿锵。全年仅剩下130多天的时间了,脱贫攻坚也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到了按天计、“读秒”倒计时的关键时刻。向前冲刺,压力不小。一方面,疫情汛情带来新挑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受到较大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但稳定住、巩固好并不容易。
利用好全年剩余的最后时间,充分发挥和运用好我国脱贫攻坚有益经验,绷紧弦、铆足劲、向前冲,全力攻克好最后“52个贫困堡垒”,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地都需将其摆在头号位置来落实、来推进的重点任务,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以冲刺之势、不拔之志征服“娄山关”“腊子口”,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战贫“答卷”。
从基层实践层面看,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无疑是充足的,基层干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将好政策变成落实力,把好经验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贫困户出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科学合理利用好全年所剩的每分每秒,就必须使真武艺、下硬功夫,在就业、产业、教育等领域再加码,政策、人力、资金等要素投入再加强,集中力量,以万全之策解好剩下的“难题”。
就业底数还需再摸清。今年疫情期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受到一定抑制,各地广泛采取牵线搭桥、专车运送、就业跟踪等方式,关注好基层务工人员揽工,重点保障好贫困群体就业,实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752万人,创下多年来同期新高。尽管我国经济各领域都在稳定复苏,但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以及全球疫情造成的产业链收紧、经济下行压力等,都将对生产制造企业产生影响,不可避免波及农村就业群体,由此带来的失业等情况需要心中有数、有效施策,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
产业助贫还需再加力。受疫情和南方洪涝灾害影响,农村地区农产品滞销、种养殖产业链中断等问题客观存在。而产业链在脱贫攻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的“辫子”尤须牢牢抓在手上,须臾不可放松。这些年,各贫困地区打好“产业牌”,培育出市场上耳熟能详的特色品牌,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定西土豆都享誉大江南北。然而,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消费需求等,持续做好引导和优化,让产业既接市场、又冒热气、更接地气,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步入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产业助贫更需加把劲,进一步疏通“堵点”、打通市场,确保产供销畅通,产业活水在基层奔涌流淌。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在运用好就业、产业扶贫等基本策略的同时,还需在管根本、利长远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注入科技、人才等力量,尽锐出战、精准帮扶,满打满算用好全年剩余的时间,集中力量攻克最后“52个贫困堡垒”,共同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充满无限荣光的伟大历史性时刻。
作者: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