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着力抓住三个关键。
关键之一: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
众所周知,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不少出口企业纷纷瞄准、开拓国内市场,一大批优质的出口产品转内销,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市场供给,带动了消费升级。这是我国强大内需市场对经济支撑的一个缩影。
其实,我国有14多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国内市场空间广阔。促进国内大循环,必须打破国内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显性与隐性要素流通障碍,通过促进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来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
正因为如此,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只要把这一政策真正落实好,就能对打破国内要素流动障碍、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促进国内大循环,有必要确保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为此,要保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缓解国内收入与财产分配失衡格局;要保证居民将更多收入投入到消费,必须坚持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政策;必须加快户籍改革与农村土地改革,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热情。
关键之二:以科技创新催生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动能
创新就是生产力,也是企业强大、国家兴旺的重要前提。如今,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要看到,我国还面临一些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通过夯实基础研究,在新的科研体系、新的创新战略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攻克关键技术。还要看到,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须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促进我国企业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技术进步、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攀升。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支持我国经济发展几十年的低成本优势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在未来不可能再持续,未来需要依赖的是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必须提高总要素生产率。
因此,我国应该把更多资源用于提高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整个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进行调整。大学应鼓励创新精神,鼓励自主讨论,努力培养大量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同时,我国也应加强中专教育和职业培训。
关键之三:以改革开放打造竞争新优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对过去政策的简单重复。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国内大循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提高内需比重,另一个是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韧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里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指的是要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市场的变化,适应开放程度的周期性变化,构建更有韧性和弹性、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并基于规则制度进行开放,推动维护全球化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