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壮丽篇章,不仅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成就,也凝练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游客在珠海渔女雕塑前游览。新华社发
1.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
1979年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正式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并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之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白手起家兴办特区,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做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成立以来,各经济特区敢闯敢试、奋发有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就斐然。
早在1985年,厦门就编制了地方政府中最早的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刚刚探索特区之路的厦门谋划长远发展之道。此后,厦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国企改革、开放市场、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改革创新:厦航的初创打开了厦门对外开放之门,税利分流改革令陷入发展窘境的厦门老国企焕发新活力,在全国率先实行大部门制,简化企业审批。
深圳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通过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外企国民待遇、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进入新世纪,又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发展技术市场、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创业投资市场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并形成了覆盖八大板块制度创新的“前海模式”。
人们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内休闲。新华社发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靠着一股子“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经济特区掀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容错纠错的开放胸怀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敢闯敢试的决心和勇气,特区成为实现梦想的热土。40年来,特区人民敢闯敢试的劲头从不懈怠,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始终焕发着蓬勃动力。当年的深圳是一个凋敝落后的边陲小渔村,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办经济特区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进行包括投资、基建、物价、工资、人事、用工、金融、企业、住房等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产业、“三资”企业,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困难之多、难度之大,不亚于一场绝处求生的突围战。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近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印发,这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2.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兴办特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在特区建设过程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特区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创新政策、推进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特区智慧。
特区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以前少,特区人民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攻坚克难,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深圳第一个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率先确立劳动合同制,第一个取消粮油凭票供应,率先进行物价体制改革试验,第一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建立。如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已见雏形,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产业引领全球,涌现了华为、平安、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国际知名创新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万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左右,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
汕头市小公园里的传统建筑。新华社发
厦门1985年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2008年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游的首批口岸城市之一,2009年举办首届海峡论坛,2015年率先启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2015年大陆游客经“小三通”进入金门、马祖、澎湖,实现“落地签”。
海南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实施国有资产委托运营改革,农民率先进入“无税时代”,率先免除了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第一个开放三、四、五航权,率先推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一切收费关卡。
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就没有特区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特区人自觉的工作思维与习惯。特区的每一项改革都在全国引起回响,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3.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
1984年,深圳市深南大道市委大院花坛前,出现了一座“孺子牛”铜雕,这座被誉为“拓荒牛”的铜雕,已成为深圳的重要地标之一,其造型鲜明地展示出深圳人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被誉为特区精神的象征之一。40年来,各个特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走出昔日的贫穷,成为享誉世界的繁华都市,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
海南生态软件园园区。新华社发
埋头苦干,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干实业需要埋头苦干,“埋头”就是锁定目标,心无旁骛,一干到底;“苦干”就是认真钻研,掌握规律,勤奋工作。兴办之初,深圳人就认识到,只有以工业立市,才能带动其他行业蓬勃发展。而在一片荒地上开始工业化进程,其壮烈与伟大堪比一次长征。深圳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狠抓工业40年,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2019年,深圳已成为全国制造业第一大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亿元,增长9.5%,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
埋头苦干,就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满意,就坚决去做;面对非议和误解,多做少说,先做后说,甚至只做不说。1984年,当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时,特区建设者们以追求高效的一股子拼劲,投身特区各个领域的工作。正是这种埋头苦干、只争朝夕的拼搏奋斗姿态,激励诞生了“深圳速度”。1987年,仅有2.4万元注册资本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诞生了,当任正非决定研制程控交换机时,员工仅50余人,公司租用的一层工业楼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无论领导还是员工,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做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靠着埋头苦干的拼劲,30多年后的今天,华为成长为年销售8500亿元的全球龙头通信制造企业。
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市民中心和莲花山公园。新华社发
埋头苦干,是一种务实、踏实、诚实干事业的精神,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也有开阔思维、勤奋好学提高本领的巧劲,更有充满自立自强自信底蕴的干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建设国际自由港……特区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发挥好经济特区的“试验田”与“窗口”作用,以新作为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当好新时代的“拓荒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