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拍摄的浦东陆家嘴。(图源:新华社)
“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面向未来,新时代浦东开发开放的前进方向更加清晰: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一项跨世纪的国家战略,3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资银行……30年间,浦东创造了55个“全国第一”,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9年的12734亿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临港-华理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阎海峰认为,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制度变革释放红利激发了发展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在于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要改革求发展的巨大需求催生出强大内在动力。
从最初利用低成本的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红利,到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要素水平,再到通过更高水平制度变革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内外部动力在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中实现动态发展平衡,凝聚着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中国智慧”,形成了浦东开发开放成功的必然性。
30年来,浦东发展的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凸显。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浦东形成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证照分离等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截至目前,已有328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复制推广到全国。阎海峰认为,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制度的国际化对接、对话方面具有重要引导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浦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制度,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浦东在制度方面的贡献比其经济贡献具有更为深层和长远意义。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30年,浦东将全力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可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准,在国际循环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浦东一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两个重要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激发,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就在一个月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深圳“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同样“刮目相看”的期待,背后是中国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惠及世界的坚定决心。(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