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是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的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作出了新的阐述,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要求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几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立场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重大问题,回答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的重大问题。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其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求不仅要进一步做大“蛋糕”,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更要进一步分好“蛋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也是正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战略指引。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部分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困难,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马克思曾说:“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新发展理念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治本之策。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精准破解新发展阶段发展瓶颈和改革难题的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同我们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创新”着力解决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协调”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开放”着力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着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只有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针对问题,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好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问题,实现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患意识在我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坎坷磨难而形成的重要特质和精神气质。其实质在于“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遇事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发力,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减少危险的发生。“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一百年以来,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忧国忧民意识,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开拓进取、不懈奋斗,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处于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为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居安思危,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民族地区中国道路大众认同的实证研究”(编号16BKS03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0SYB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