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地评线】东湖评论: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5日09:4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ng.png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就要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关键要结合高校思政课特点讲“深”,善用“大思政课”资源讲“透”,精心创设过程环节讲“活”,提升育人主体能力讲“准”。

结合高校思政课特点讲“深”

讲“深”,即从理论层面讲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道理、学理、哲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既是对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不断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当前,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进行把握,才能够更加深度自觉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与中小学思政课重在进行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学习不同,大学思政课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强调通过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因此,在大学思政课中讲“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仅要结合思政课的理论性来讲,更要注重价值性引领。具体来看,一方面,要结合具体分门别类思政课内容特点,有机融入各自基础框架体系中去。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道理、学理、哲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通过论述不同时期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发展,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基于党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深刻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无论是哪一门具体思政课理论学习,都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强化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善用“大思政课”资源讲“透”

讲“透”,即从现实层面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要讲明白理论,更要讲清楚事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共同奋斗创造、共同繁荣发展的系列标志性事实。人们只有在现实中“看见”并“体验”成就的宏阔不易,才能更深层次领会“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从心底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当前,应善用“大思政课”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成就。一是“课外”走入“课内”,进一步开拓课堂教学内容。围绕各地特色与各校实际,在课堂中融入当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融入生动鲜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就,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事迹,基于实践讲理论,强化大学生国家观念。二是“课内”走向“课外”,进一步开辟社会大课堂。依托现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手拉手心连心”“石榴籽”实践教学专题,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实景研学等实践教学形式增强现实感官体验,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三是“课内”联合“课外”,进一步引入社会大师资。依据院校及地方基本情况,积极邀请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文化博物馆管理者、志愿者、讲解员等育人主体进入课堂,以真实故事、切身体会为育人媒介,增强教育感染力、亲和力与说服力,引导学生自觉将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精心创设过程环节讲“活”

讲“活”,即从过程层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演绎得灵动、鲜活、“接地气”。精妙的理论、宏阔的成就,要想入脑入心,必须注重叙述过程的有效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成果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主人翁是人民,书写者也是人民。只有深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于细微处映现伟大,从平凡处绘出斑斓,方能够使故事从文物中、从史料中、从书籍中“活过来”,更加立体、生动、丰满。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不能通篇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将思政课上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远离思政课自身定位与功能,也不能生硬插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两张皮”,而是要精心设计过程,巧“借”教育元素,做好细节管理,做到润物细无声。做到在课前充分谋划,从课程内容中有意识挖掘凝练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等素材、元素、符号,自然、巧妙地融入课程目标、大纲、章节、具体教学内容。在方法选用上要符合所述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多样化、多层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有效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将偶发性事件、要素、场景,及时转化为具有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教育性事件、要素、场景。教育者需具备一双发现“多彩中华”的眼睛,例如从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流行的“中式风”穿着、国潮文创、动漫、音乐、电影、电视剧,热门景区“必打卡”民族风写真、特色美食等流行亚文化中,找寻有益且能连接大学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桥梁与机遇,将多彩流行元素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此外,还要做好细节管理,例如课堂时间的分配,文化氛围的营造,民族环境的创建以及讲述风格的把控等。

提升育人主体能力讲“准”

讲“准”,是指从意识形态层面把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叙述的政治立场、价值方向、逻辑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核心概念的认识,对于“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基本关系范畴的理解,决定人们是否能够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关系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精神力量的凝聚。讲“准”,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底线。如若丢失讲“准”的底线,讲“深”、讲“透”、讲“活”就无从谈起。

“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作为课堂教学的发起者、实施者与管理者,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素养以及“批判-建构”叙事能力决定其是否能讲“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思政课教师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巩固政治站位。在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从国家、民族、人民立场出发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律修身,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六个要”原则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把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非民族高校、非民族地区的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加强自身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历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体系的学习掌握,通过自主学习、专题培训、实地调研、交流研讨、科学研究等形式,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思想锤炼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同时,在教学话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的选用表达方面,要与党中央最新表述保持一致,保证在课堂中供给最新优质理论内容。三是进一步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建构”叙事能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同各类错误思潮观点不断斗争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当前,要在旗帜鲜明批判错误观点中建构科学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在建构完成后,进行更深层次地批判与超越。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武器,于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把准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个人思考认识的正确前进方向,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22年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主导能力提升”(项目批准号JYX22031)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董梅昊(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