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考察调研时强调
长江延绵6300多公里,干流流经11个省市;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聚集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人心齐,泰山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沿江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因此,要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少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的思想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让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大力实施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营造出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认识,助力长江大保护,共同守护好母亲河。
以感性直观方式开展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助力长江大保护
在小学阶段,针对学生已有的认识能力,宜采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直观教学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教育方式。直观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感觉系统对教学对象进行直接的感受,并对其产生认知。为此,在小学阶段的生态文明教学中,应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多纳入空气、阳光、水、花草、树木、动物等具象化的自然要素,这些是学生与生态环境产生联系的桥梁与前提,唯有通过感受这些具象化的自然要素,才能让学生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多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南京市多个社区的爱心暑托班里,以小龙虾、牛蛙、红耳龟、福寿螺等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为入口,用趣味横生的方式引导小朋友们探索长江大保护的奥秘,增强了他们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与此同时,学会垃圾分类、打扫室内外卫生等环境保护实践,也是小学生生态环保主体意识形成的中介。正所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把同学们从教室里带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美丽的环境带给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由于环境污染而带来的不舒服。通过正反双方的对比性感受,能够使小学生对什么是生态环境有一个直观认识,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从而使他们产生清晰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小学生开展环境美化和保护等实践,亲身体验到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改变,进一步使他们认识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体意识。例如,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在江滩公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小记者团和老师、家长走进江滩公园,进行卫生大清洁,并且进行“爱我母亲河,保护长江”宣传活动,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环保社会实践能力,也以实际行动对长江生态大保护做出了贡献。
以系统方式开展中学生态文明教育,助力长江大保护
在中学时期,一个人已经充分形成了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已经过渡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它的基本特点就是用比较、概括、综合等方法来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为此,在中学阶段,除感性的直观教育以外,还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纳入生态学原理、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例如,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通过邀请王学雷教授以《长江湿地文化与长江大保护》为题,从长江地理与湿地、长江文化与溯源、城市湿地与武汉等三个方面为学生普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了学生参与长江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各地中学还可以组织开展关于环境污染成因与危害的讲座。通过讲座,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空气、水、土等污染环境的成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治理方法举措是中学生态文明教育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应尽的环保义务,这是培养学生环保行为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基础,通过以多种形式开展相应内容的教学,可以使中学生明确自己对生态环境应该担负的责任。为此,可效仿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的做法,邀请法治相关专家,组织同学们来到长江边,为同学们进行法治宣讲,向同学们介绍长江的重要价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意义,并发出保护长江的倡议,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少年。
以引导反思方式开展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助力长江大保护
大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全形成并趋于稳定,在比较、概括和综合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抽象推理,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根据个人的认识程度,在大学校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除感性的直观教育、系统讲授等方式之外,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在系统的框架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态文明的态度立场进行分析和指导,这是新时代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让大学生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了解党中央对长江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厘清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科学的生态观念,使学生不会被“生态中心论”“生态法西斯主义”等片面的思想束缚,走入歧途。
在教育中,可以将我国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与有的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采取选择性、功利性的多边主义态度,当看不到履行义务所带来的短暂利益时,便选择背弃义务、以邻为壑,大搞国际驰名双标的行为进行对比,可以全面揭示其在生态文明问题上的狭隘性和欺骗性,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和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心,使学生从制度比较的视角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的弊端,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点及其制度优势,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立场和做法,从而有效完成生态文明教学任务,助力长江大保护。
总之,实施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助力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系统长线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碧麟(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