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生命长江⑫】以志愿服务助力长江大保护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15:5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生命长江.png.png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中强调

长江以水为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海,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水资源配置的战略要地。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宏伟蓝图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共识彰显了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指引着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行方向。从长远计,为子孙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志愿服务将以其独特的理念,探索出多种积极有效的参与路径和贡献模式,成为持续推动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力量。

把握思想主线,增强公众生态意识

志愿服务是强化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的催化剂,其内蕴和传递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契合。因此,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精神力量,志愿服务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志愿组织以及志愿者通过组织各类环保志愿活动,如河岸清洁、水质监测、生态物种保护、环保知识讲座等,积极履行着知识传播者的职责,并致力于将生态保护知识普及至不同年龄层、不同领域内。通过向公众普及长江的生态现状、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等信息,提升公众对环保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进而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志愿服务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风貌。他们的善行和义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在其示范效应中吸引更多民众关注和投身于长江生态保护事业,激发更多人的向善之心和社会正能量。进而,在志愿服务的引领和带动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风尚。这一风尚,将汇聚成保护长江、守护家园的磅礴洪流,让长江之水更加清澈,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推动长江大保护行动的深入开展。

立足实践维度,推动环保行动落实

志愿服务不是停留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社会实践。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进程中,志愿服务队伍打通“最后一公里”,将生态保护理念化为环保实践。成立于2023年的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跨地域志愿服务联盟,汇聚了长江流域沿岸城市的56支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出集结巡江、清江、护江、保江、述江、绘江的多维度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体现了志愿服务在长江生态保护中的全面性与深入性。通过汇集长江流域志愿服务资源,将志愿服务与长江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并落到实处,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响应时代号召、高效满足人民期待的多维联动与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技术赋能志愿服务,提高生态保护工作效率。现代科学技术为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在革新传统志愿服务模式的同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运用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发布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扩大环保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保障志愿者的储备规模,构建出一个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网络;运用无人机快速覆盖大面积保护区域,提高监测效率与精准度、降低人力成本与安全风险等。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助力下,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程,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志愿服务实践之力。

完善制度体系,促进政策制定执行

志愿服务是促进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民意基础。志愿服务往往伴随着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能够发现并及时反馈长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民众的诉求。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长江生态保护相关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为志愿服务制度创新提供全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能够助力政府更加全面地了解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灵活、高效的环保政策以及提升政策公信力、创新性提供信息参考。在具体实践中,以巡江、清江等为代表的志愿活动具有灵活性、长期性等特点,能够围绕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建立起长效监督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反馈并应对问题,形成长江生态保护台账,点对点进行整治销账。

以“长江卫士”“长江哨兵”为代表的志愿服务队,作为具专业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品牌,以其专业的服务和显著的成效,引领了长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的新风尚。在这类志愿服务队伍品牌的影响力下,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和完善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同年龄、职业的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志愿活动让更多公众直接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中来,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理解、认同和维护,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共治格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当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天然纽带。以志愿服务助力长江大保护,正是对时代呼声和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识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汇聚多方合力。只有坚持从志愿服务的思想、实践与制度等方面入手,才能以“志愿红”描绘出“长江绿”,才能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成为大美长江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蕾(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