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汇荆楚优秀文化资源,讲好讲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1日18:0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ng.png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东湖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深刻阐述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行动指南,更是写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文化篇”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荆楚优秀文化资源,将其与“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相结合,讲好讲活既具荆楚特色、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故事,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为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讲好讲活”中华民族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讲好讲活中华民族故事,使之既蕴含深刻道理又鲜活灵动,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讲好”“讲活”中华民族故事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宝。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才能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切认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这一过程强调内容的准度和深度,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五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源,梳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总结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提炼各民族在共同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讲述真实、生动、感人的故事,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讲活”中华民族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招。唯有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生动“活化”中华民族故事,才能使之有效传达,进而激发广大民众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情。这一过程侧重于形式的创新和生动,要求我们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和表现方式,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变化,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要充分利用舞蹈、音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艺术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故事;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渠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故事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触达受众,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讲好”与“讲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讲好是讲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内容真实、丰富且深刻,才能为形式的创新和生动提供有力的支撑;讲活则是讲好的延伸和拓展,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更有效的展现中华民族故事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产生持续广泛影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严格把关“讲什么”的内容质量,又要精心打磨“怎么讲”的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

二、荆楚优秀文化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宝贵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原有“四史”的基础上新增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明确指引。在深入挖掘“五史”中所蕴含的“五个共同”重要内涵之时,荆楚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符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叙事,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供了宝贵资源。

荆楚优秀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湖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东西、联结南北的咽喉之地、四方文化的融汇之所,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荆楚文化。目前,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达20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3000处,从距今八九千年的城背溪文化到大溪文化,从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生动诠释着湖北省作为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的深厚文明底蕴,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线索。纵观华夏历史,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到战国七雄的群雄逐鹿,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文化大融合,荆楚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程,荆楚文化也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生动缩影。

荆楚优秀文化铭记着共同的民族记忆,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湖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孕育了众多令人敬仰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符号至今仍被各族人民广泛流传和使用,是各族人民互相联结、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纽带。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大义凛然,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和平、促进民族融合的崇高情怀,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深厚情感,更是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紧密相连,等等。这些文化符号是各族人民共有共享的精神财富,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荆楚优秀文化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崭新篇章的重要见证。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见证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波澜壮阔。近代以来,辛亥革命自武昌首义响彻云霄,湖北率先点燃革命烽火,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摇篮,涌现出无数革命英烈和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横贯天堑,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象征着新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力量。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三峡工程的伟大构想变为现实,百万三峡移民以国家大局为重,毅然决然迁徙他乡,展现了中华儿女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一系列光辉历程,离不开荆楚文化所蕴含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生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和谐共生、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

三、荆楚优秀文化是“讲活”中华民族故事的重要载体

2022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荆楚优秀文化也应结合时代潮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物焕发光彩,让内容焕发生机,让宣传充满活力,讲活中华民族故事,使生动鲜活的中华民族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深挖历史文化底蕴,让文物“火”起来。湖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一系列文化遗址,拥有三国赤壁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著名文化地标,以及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地的珍贵文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要让这些遗址文物“火”起来,就需要让它们走进现代人的视野,融入大众的生活,如利用近年来的文旅热和博物馆热,设计以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为主题的考古探寻线路,并挖掘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又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巴土文化等,设计民俗风情体验线路。同时,充分利用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资源,围绕辛亥革命、八七会议、武汉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等文化地标,开展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民众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深刻体会“五个共同”的重要内涵,亲身感受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表现方式,让内容“活”起来。湖北拥有“屈子之歌”“问鼎中原”“百步穿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昭君出塞”等丰富的故事资源,共同铸就了各族人民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让内容“活”起来,就是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荆楚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以屈原、昭君为例,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数字化荆楚文化体验馆或线上平台,让观众能够“穿越时空”,与屈原共吟《离骚》,亲历昭君出塞的壮阔旅程,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还可借助舞蹈、音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以屈原、昭君等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让民众在沉浸式的视听盛宴中触摸到荆楚优秀文化中流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使之走出书本,走下展台,让民众可感可触、可亲可及。

拓展传播渠道,让宣传“动”起来。目前,湖北省通过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湖北体验项目,打造“荆楚道中华”宣传专栏等措施,已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在宣传领域实现创新与突破,我们需在原有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让宣传“动”起来,强化文化推广的动态性和互动性,通过制作短视频、图文故事、直播等,借助算法推荐机制的力量,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扩大文化的传播半径。同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荆楚文化符号,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意转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将其融入文创商品、影视创作、游戏开发等领域,不仅能够丰富荆楚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化风成俗,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注:本文系2023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融”为导向的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2023198)建设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蕾(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湖评论”团队负责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