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地评线】东湖评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6日21:5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归旨、精神内核与历史任务,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方面,继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对于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基”,筑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充分认识和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这一鲜明属性,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贯穿始终,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归旨。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石”。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灌输”不断影响和促进社会成员,使其的政治观念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实践活动,政治价值观的灌输与导向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得到完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首要问题,指明了明确的教育对象、明确的价值取向、明确的内容方法是推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基础,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党的实践经验,强调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指出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实践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政治本色,科学揭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思想保证。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为主线,引导广大群众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伟大祖国产生强烈认同,从内心确立起对社会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的自觉认同和遵从,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要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多层次、分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好重点人群,引领和凝聚教育主体的政治意识,建立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要将意识形态建设覆盖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从准备、信息交流、内化外化到反馈调节等各个阶段,都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守住意识形态红线,以解决政治思想问题为重点、培养政治认同为关键,及时回应和解决好各类来自意识形态的冲击和问题。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源”,润思想政治教育之“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充分把握和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智慧和精神品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当中,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

“历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且独特的时代价值,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沟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联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层次的内容体系和价值追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立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并从多个层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互补共进的深层动因;在科学总结党百年历史的理论创新规律,进一步提出将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的重要论断,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优良精神基因融入当代人民群众的价值培育当中,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转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突破知识层面,直至“触及灵魂”“入脑入心”;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长善救失”等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转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形式,发挥传统内涵的时代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强调将中华文化改造为群众乐于接受、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主渠道,使中华文化在批判中得到“内化”继承,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外化”更新,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舵”,扬思想政治教育之“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对中华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高度认同的时代新人吸收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体系当中,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任务。

“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是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向当代青年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主体性的目标要求,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青年人认识中华文化、实现理论内化、产生情感认同、激发外化实践和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中的重要作用。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彻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过程中,正确处理了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传承与创新三个维度的关系问题,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认识,明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从思想层面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培养时代新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展现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穿透力,不断完善中华文明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用科学的理论给予受教育者更深的触动,使之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文明发展脉络,让受教育者在深入学习中达到“真知”,进一步激发其对中华文明更深层次的认识需求和探索欲望;强调要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感染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完善文化课程体系,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教育主体全方位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让受教育者在深入学习中达到“真信”,最终转化为对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实际行动;强调要发挥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感召力,引导广大受教育者学习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孕育而成的实践结晶和创新智慧,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让受教育者在深入学习中达到“真行”,形成守正创新的定力和动力,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文系2023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融”为导向的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2023198)建设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姜迪(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定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特邀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湖评论”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朱磊(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