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踏层峰辟新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成为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对湖北发展提出四点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两万多字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全文来看,“精神”一词出现的频次并不少,有“改革精神”“钉钉子精神”“首创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企业家精神”。在《决定》的最后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压轴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在考察湖北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细读深研就会发现,“精神”体现在每次会议看得见的文字表述以及看不见的文件深处,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背后,“精神”都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可或缺的一把“密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之以恒抓落实,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实际就是强调要继续发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钉钉子精神”。因此,从“钉钉子精神”着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微观但可观整体、具体但可悟深意的角度。
以钉钉子精神勇于探索,要积极主动、扎实稳健,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钉子钉“牢”
“钉”在汉语中有两个读音,分别是“dìng”和“dīng”,前者“dìng”作为动词意指用钉固定住、用线把带子、纽扣等缝住或用锐器刺人,《晋书·文苑传》“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即为动词用法。后者“dīng”作为名词指代一种金属或木材制成的可使物体固定或相连的短小的细棍形物件,沈括在《梦溪笔谈·异事》中提及的“挥剑一削,十钉皆截”亦为名词用法。“钉钉子精神”以动词加名词的形式用来比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彰显了浓郁的中国味、浓厚的中华情、浓重的华夏韵。
揆诸党的百余年征程,积极主动、扎实稳健发扬“钉钉子精神”是党不可或缺的制胜之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概括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同时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诸多革命精神,成为印证“钉钉子精神”重要性的精神写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毛泽东同志作《论十大关系》报告,以“钉钉子精神”积极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行方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实事求是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场合都提到了“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提出的四点明确要求既指明了湖北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明确了发扬“钉钉子精神”的实践目标。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钉钉子精神”,就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扎实稳健而非蜻蜓点水式发扬“钉钉子精神”。湖北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勇于探索,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步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颗改革的钉子钉“牢”,奋力实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宏伟目标。
以钉钉子精神勇于探索,要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钉子钉“准”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其中包括四个历史时期的46种革命精神,“钉钉子精神”并未列入其中。但不难发现,“钉钉子精神”以其特殊的形式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塞罕坝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丝路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以不同形式具象化了“钉钉子精神”,可以说,“钉钉子精神”与46种革命精神以主线和分支的形式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繁茂大树。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十余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再次强调要持之以恒抓落实,就是希望湖北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这就要求发扬“钉钉子”时务必明确优先顺序,把握时效度,确保每一颗改革的钉子钉“准”。
一方面,明确问题优先序是前提。“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关键在于把问题找准,哪些是重点问题,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难点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也要摸排清楚,要尽可能全面了解问题的优先序,使改革举措更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另一方面,把握时效度是关键。把握时效度就是要把钉子钉“准”,使钉子真正有用,这就要求政策制定必须找准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准确理解改革举措的背景、内涵、重点以及节点,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同时要结合湖北实际,尊重改革需求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聚焦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地落实好各项改革举措,确保改革的钉子找准靶心、击中穴位,让改革政策精准落地,提升改革的实效性,确保“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
以钉钉子精神勇于探索,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钉子钉“实”
朱子有云:“日日做工夫,日日有长进。”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到日常,“钉钉子精神”必不可少,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过多次论述,2019年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强调要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13);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2018);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2020);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2022);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即是说,全面深化改革要“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也要“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只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确保每一颗改革的钉子钉“实”。
一方面,尽力而为展现的是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状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每个人都要尽力而为,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发扬斗争精神,养成斗争本领,将自己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螺丝钉,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另一方面,量力而行展现的是实事求是、客观实际的工作方法。量力而行意味着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情,要立足基本省情,不做实现不了的承诺,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改革但步子也要稳,要做事但也要实事求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让人民扎扎实实享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征程重任在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的重要讲话,既为我们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又教给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是指导新征程湖北全面改革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使湖北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立足新起点,只有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以实干、实绩、实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使通向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从脚下伸向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盛婷(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