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时强调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时强调:“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南水北调工程,作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基础设施,自开工建设以来,已经历了十个春秋。十年来,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相当于调出5000多个西湖水量;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85亿。它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向北方调水,连接起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在中国版图上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不可替代的影响,铸就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借南水之力,兴沿线百业
南水北调工程,堪称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在经济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斐然,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水动脉”,为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繁荣。
北方地区诸多工业城市,长期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发展步伐屡屡受阻。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如同久旱逢甘霖,为这些城市的工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以北京为例,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南水的引入,保障了电子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用水稳定性,使其得以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天津的化工产业和河北的钢铁产业,同样因南水的润泽,解决了生产用水的后顾之忧,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水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产业的绿色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版图增添了厚重底色。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亦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获益良多。我国北方的黄淮海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但水资源的匮乏一直制约着农业的高产稳产。南水的到来,让广袤的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升。例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业,其生产的面粉畅销全国,成为我国重要的面粉生产基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对水利设施的维护、水质的监测与保护、水生态的修复等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带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环境监测设备制造、环保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各类专业人才汇聚,还促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多元化发展。
南水润万家,北调保民生
南水北调工程,这一跨越千里的世纪工程,不仅在经济发展领域立下赫赫战功,于社会层面更是成绩斐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乃生命之源,而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民众带来了优质的饮用水源。在工程实施之前,北方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质问题,高氟水、苦咸水等困扰着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例如华北部分农村地区,长期饮用劣质水导致各类健康问题频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清澈、达标的江水奔腾北上,流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些地区的居民终于告别了水的困扰,家中水龙头里流出的是放心水,孩子们不再受氟斑牙等疾病的威胁,老年人因水质改善身体也更硬朗,全民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功不可没。水资源的短缺极易引发地区间、行业间的用水矛盾,尤其是在干旱年份,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大规模、长距离的调水,合理分配水资源,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势。城市的供水保障率大幅提高,无论是日常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生产、商业运营等都能有序进行,减少了因水而起的纷争与混乱,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南水北调也有着积极意义,它让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享受到水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福利。无论是大城市的繁华街区,还是偏远乡村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大型企业的生产车间,还是普通居民的住宅社区,都在南水的润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普惠性的供水模式,缩小了因水资源差异而产生的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南水引生机,生态展新姿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水资源调配的战略性工程,更是一部书写生态重塑与和谐共生的绿色华章,其在生态层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湿地,作为地球之肺,在南水北调的助力下得以修复与保护。白洋淀,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曾经面临着水位下降、水域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等严峻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为其补水,使其水域面积逐步扩大,水质明显改善。如今的白洋淀,荷花盛开、芦苇摇曳,众多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大鸨等在此栖息繁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不仅为大量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还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还推动了水源地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好转。为确保调水水质,丹江口库区及沿线各地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措施,水源地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植被郁郁葱葱,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入河量,保障了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同时,沿线地区的生态农业、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排放,形成了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十年间,南水北调工程以其宏大的规模、卓越的效益、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一座不朽丰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为改善生存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制度自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倍加珍惜南水北调工程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工程的后续建设与运营管理,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拓展工程的综合效益,让南水北调工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续写水润中华的壮丽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石秋月(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