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直播”赋能,助推乡村治理“向云端”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3日12:2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直播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逐渐进入乡村,成为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直播助推乡村治理的现状,笔者于2023年9月至12月、2024年3月至8月多次进入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的竹溪县庙尔沟村进行实地考察,并与该村直播的关键行动者,如村支书、村民等,进行了多次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访谈,提出直播助推基层治理有效建议。主要包括:

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高效的硬件支撑

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政府要整合资源、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宽带、光纤等进村,提升网络覆盖率和传输速度。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改造及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建议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等效益明显的山区建立电商直播基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直播带货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高效物流体系。政府要加强“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推动乡村公路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物流服务站点,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合理布局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对冷链冷库建设给予精准支持,为生鲜农产品的城乡运输保驾护航。

优化人才培育,打造内外联动的人才队伍

培养本土人才。其一,加大乡村干部的培训资金投入,通过开展系统化培训、开设网络教育课堂、组织实地考察等多重措施,提高乡村干部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带头人。其二,对村民开展网络直播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着力培养“知电商”“懂电商”到“会做电商”的“新农人”;其三,鼓励高校开设“数字乡村”相关课程或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在数字乡村治理方面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培养数字储备军。

引进外部人才。其一,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交流,组建基层治理专家库,赋能基层治理;其二,创新人才引进激励保障制度,通过政策优惠和奖励扶持吸引大学毕业生、乡村青年、乡贤等返乡创业,壮大乡村治理的人才队伍;其三加强人才管理和服务。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对长期在乡村基层工作、在直播助农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激发其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深挖资源禀赋,激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注重特色品牌打造。其一,对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打造,规范农产品的加工、生产、流通过程,提升农产品的口碑和竞争力;其二,将地方特色文化与农产品品牌相绑定,增加其附加值。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把直播开在田间地头,展现农产品所在地的生态田园、竹林山水、风土人情等,吸引消费者关注,将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与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造生态农业观光、特色美食制作等新业态,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乡村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组织联系群众的作用,在直播前围绕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收集直播议题,在直播中记录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弥补村“两委”在村务直播中人手不足的短板。

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性循环的直播生态

健全相关政策保障制度。依托国家和立法机构、行政机关等不断完善直播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制度设计,明确直播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推进方向和运行准则。地方政府要根据直播在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与新问题,制定和完善数字乡村治理相关管理制度与责任清单,界定多元主体权责边界。

完善市场质量监督机制。有关市场监管部门要在直播开始前、直播过程中以及直播结束后做好专项监管工作,确保村支书直播带货保持初衷,防止发生异化。

优化直播运行管理制度。其一,根据村级常规事务安排和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村务直播计划,合理安排直播频次和时间,提前1天在线上和线下对直播时间、直播主题等进行预告,以常态化机制形成用户黏性;其二,对直播活动中村民会议、议事作用发挥、行为规范、意见建议等进行实名登记管理,将村民参会和行为规范纳入每年村级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村民积分兑换、村集体经济福利发放等参考依据。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村支书的直播间”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丹(湖北大学)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