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曾随文化在随枣走廊一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诸侯国文化,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的文化遗存,对中国音乐史、中国青铜器铸造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融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内容,讲好曾随文化故事对推动我省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讲好曾随文化历史故事,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曾随文化发祥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交汇之处,受到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双重影响,成为南北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随州西花园、冷皮垭等文化遗址,均有鲜明的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的痕迹。曾楚700年的关系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文化融合性特征。
西周时期,曾随文化是江汉地区文化的领跑者,曾给楚国带来了以礼乐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和一系列先进制度、先进技术,为楚文化的大成及后来的“汉承楚制”提供了重要滋养。到春秋早期或稍晚,楚国逐渐强盛,楚国进行了多次伐随战争。到春秋中晚期,曾国逐渐屈从于楚国,并逐渐走向融合。“九鼎八簋”,这个礼制来自中原,但是“鼎”的样式又来自楚国,这是曾、楚文化交融的体现。到战国中晚期,曾国被楚国所灭亡,曾国文化除保留部分文化记忆外,已基本融合成为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曾随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发展,共同构成了灿烂多姿的荆楚文化。
由此可见,曾随文化不仅见证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演进之路,而且为学界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载体。要以曾随历史故事的梳理、研究、还原、演绎为基础、以文化赋予故事内涵,以故事促进文化传承,找准并凸显项目中的“最大吸引力”,巧妙运用声光电等技术营造曾侯乙墓遗址历史故事、考古发掘等重要场景,打造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沉浸式文旅产品。从中华文明探源、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等方面深入挖掘展示曾随文化历史故事,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联合高水平创作团队提升原创能力和表演水平,打造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的曾随文化知名历史剧目,多形式讲好历史文化故事,确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讲好曾随礼乐文化故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曾随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初年,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明确规定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等阶层的乐悬制度以及在不同场合应演奏的钟乐曲目。礼乐制度既推进了社会的秩序化、等级化,又发挥了“和平、和睦、和谐、和合”的教化作用,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文化基因。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会晤外宾,参观曾侯乙编钟时,谈到编钟蕴含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有教化民众的作用。《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曾侯乙编钟的音阶排列有序,互为补充,和而不同,音效和谐,这便是教化民众尊崇“和”文化,推崇和谐的社会制度。在周代的编钟铭文中有“和钟”二字,也体现了中国礼乐制度“和”的基因,彰显了“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传统文脉。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正得益于中华文化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要以曾随礼乐故事的文化滋养为立足点,明确“第二个结合”所处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与时代底色,凝练、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思想精华,加强研究阐释,做好资源梳理和提炼,凸显独特精神标识,找准“核心吸引物”,创新表达形式,打造“讲”起来、“活”起来、“火”起来的曾随礼乐文化经典故事,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凸显中华文明思想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核心,不断赋予现代中国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
讲好曾随文物故事,厚植中华民族奋力向前的文化自信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早期庙台子遗址(叶家山墓地)、春秋时期义地岗墓群、战国时期擂鼓墩古墓群及西周时期安居遗址(羊子山墓地),勾勒出一条古曾随文化遗址带。随州的古遗址、古墓葬、可移动文物颇为丰富,现登录在册的古文化遗址566处、古墓葬808处、古建筑446处,国有可移动文物20687件(套)。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千百年的文明。
讲好这些器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让人感受历久弥新的先贤智慧,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养,探寻千百年文明的源头活水。如,国宝级文物曾侯乙铜鉴缶,学界认为是最早的“冰箱”“烤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的设计原型;“犺作烈考南公”铜簋的出土说明了曾国就是南宫适的封国,南公是西周初年极具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南宫适,此簋是曾侯犺为其父南公所作;解开历史谜题的曾侯舆甬钟,169字铭文记录了春秋时期曾国作为楚国的盟国,庇护楚王并助其复国,印证了曾国即史籍中所说的随国。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见证着一个国度砥砺向前的变迁与传承,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要从文物的形制、史料、语料里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努力讲好曾随文物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刻写在文物上的铭文活起来。通过自主研发、社会征集、委托第三方研发、文化资源平台授权、设计生产资源联名开发等方式,创新增强文化记忆的物化载体,开发兼具精神引领性、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文物创意产品,以高质量文创产品“链接”社会民众,提升“文物走进生活”的黏合度,使其成为感悟中华文明何以数千年而不绝、何以迭遭忧患而不衰的自信之源。
讲好曾随青铜冶铸故事,擦亮“大国巧匠”世界名片
曾随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采用了浑铸、分铸、熔模铸造等治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镴焊、铆接等工艺技术,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精湛的冶铸工艺水平。曾国出土青铜器上万件(套),仅曾侯乙墓就超过10吨,发掘了多个承载历史印记的稀世珍宝。如精美绝伦的尊盘,至今仍无法完全复刻。
文化要传承,技艺也要传承。古往今来,当地也曾涌现出一批曾随青铜冶铸工艺传承人,他们将古老技艺传承至今,又将现代工艺融合革新。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铜器制作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传承者,承担曾随文物修复的工作者等。他们精雕细琢, 使最精致的细节跃然物上。他们切磋琢磨,让尘封千年的文物重现光彩。这些新时代“大国巧匠”在扬弃中继承、在转化中创新,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他们修复、铸造的器物,被许多国际会议与文化机构陈列展出,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形象。
新时代,要持续高标准打造曾随文化标识品牌,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代表曾随文化的匠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探索建立青铜冶铸技术交流机制,积极争取有曾随文化特色的“标识物”纳入国家重大外事活动,促进曾随文化走向世界,使其成为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世界名片。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曾随文化守护人”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妤晗(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