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优化零工市场,激发制度潜能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4日19:4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优先政策的鲜明导向下,区别于传统“朝九晚五”的劳务交易模式,以短期合同、临时项目、按需服务为主要形式的“零工经济”日渐引起重视。零工市场建设的推进过程是相关新制度产生、改变或替代旧制度的过程,是更有效率的制度生产过程,它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与各相关行动者的集体共识和一致行动。要进一步深化零工市场建设,必须突破当前面临的制度瓶颈,探索零工市场建设的制度路径,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制度潜能,获取更好的制度绩效。

推动制度供给力量的多元互动

制度供给除了作为主导力量的中央政府之外,还需要多元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需要社会、公民甚至是市场力量的多元互动和广泛共识。当然,制度相关多元力量之间共识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动态的、复杂的、需要反复乃至多轮博弈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相关方的地位、影响力和资源状况都会影响最终的博弈结果,他们会利用各种政策建议、提案、表决、交流和网络舆论等多元博弈机制表达沟通各自的诉求,找寻彼此之间的共识,对制度方案进行研讨与协商,实现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

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要多关注零工市场制度供给过程中多元力量的内在利益诉求,通过搭建多方参与的利益表达与沟通平台,让各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各自的立场和态度。“通过公众的参与,政府能够了解到当下的公众议题,为政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供可能,最终形成良性的政民互动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各种制度决策作出正确而科学的判断,使制度供给更加有效地满足制度需求。要充分认识到,缺乏多元博弈基础的制度是欠缺共识的,即便是以公共权力的意志强加推行,也会面临较高的制度失败风险,制度变迁实践中屡屡出现的朝令夕改、“人走政息”“人走茶凉”等现象也从反面说明了相关制度举措的共识缺陷。另一方面,要培育其他制度相关者的参与意识、对话能力和集体行动能力,推动公民、社会和市场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制度供给过程,以达成零工市场建设制度创设的最大共识。

形成制度创新的集体行动

“从组织管理角度看,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组织外部环境诱导了相应的组织行为。”制度创新的风险和边际成本增加、边际收益减少等弱化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延缓了制度变迁进程,阻碍了核心制度变革,有损社会整体福利,是地方政府有限理性的必然结果。

推动零工市场制度创新整体进程,要建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选择性激励促进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集体行动。要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采取零工市场建设的制度创设,通过容错纠错机制降低地方行动者制度创新的政治风险和责任压力,并对制度首创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支持,增加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间制度创新的良性竞争,构建包括经济目标和社会政策目标在内的科学的多任务目标政绩考核机制,适当增加“政绩考核体系中社会福利的指标比重,形成多元目标下的多任务竞争”,促进地方政府持续将潜在的制度创新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地区社会福利发展动力。

此外,注重制度创新生态构建,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制度氛围,加强制度创新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不断出台具有宏观指导性的系统制度和规则,拓展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空间。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创新成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将好的制度经验和做法向其他地区辐射,延长制度创新做法的生命周期,突破制度创新路径依赖的锁定。整合制度创新资源,构建政府制度创新生态系统运作机制,激发更高质量的制度生产,提高制度创新水平。

优化全方位制度体系设计

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要优化零工市场全方位制度体系设计,提高零工市场建设制度的供给层次,“争取由较高层级党政部门介入,进行‘高位推动’”,提升制度效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在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背景下,加强制度的总体统筹谋划设计,建立包括零工市场要素化配置、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化运行在内的全方位制度体系,为零工市场建设提供基本制度依据。

规范零工市场建设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零工市场的建设思路,构建权责明确的零工市场建设责任制度。构建科学的零工群体多维特征综合识别体系,对制度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并识别他们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设计进行制度回应,提高制度设计的精准度和解决问题路径的精准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从零工市场的具体发展实际出发,根据零工市场的不同特点和形态进行制度设计方面的调整优化,体现不同地区零工市场之间的具体差异性,推进零工市场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化。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建设需要,科学设计线上零工市场制度,有效整合现有线上各类就业平台资源,打造线上零工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一网共享、线上线下融通。

完善制度运行的协同性支持系统  

零工市场建设制度变迁过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各种支持性要素的参与。要通过完善制度运行的协同性支持系统,不断纠正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偏差,推动制度变迁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价值理念、伦理规范、风俗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组织与个体行为的影响与塑造作用,引导重视零工经济、重视零工的社会文化氛围,以软性约束规范个体制度行为以弥补正式制度的缺陷,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良好耦合,构建两者之间有效互补的整体制度结构,降低制度成本,预防制度功能失调。

强化制度相关者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纠正制度执行者的失责行为,引导其行为契合制度人民性的责任要求和责任原则,以有效保障零工群体利益。优化零工市场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渠道等相关支持制度,构建社会第三方平台、人力资源机构等共同参与运行管理的制度规范,明确零工市场建设相关支出的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列支方式。将零工市场制度创新置于既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体系的框架之内,与就业促进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劳动者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制度等有机联结,做好新创设制度与既有制度之间的协调衔接,发挥制度协同优势,科学保障零工市场建设的制度生命力和制度周期。

通过建设零工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是零工市场建设制度不断创新、持续变迁并逐步走向制度均衡的过程。要明确各制度相关者在推进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职责,从整体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制度创新与变革的角度规范制度创设与实施,在不断实现零工市场建设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平衡的过程中逐步深化零工市场建设,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零工驿站”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侯赞华(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