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村位于位于鄂西北,“八山半水分半田”,过去是个典型的偏僻贫困农村。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穷得叮当响,吃粮靠供应、用钱靠砍山、住房干打垒。三十多年来,在村书记闵洪艳带领下,堰河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他们把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做到了“村里有产业、农户有项目、人人有岗位、个个有钱赚”,让全村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农民的纯收入从2012年的9300元,增长到2023年的35000元,全村已经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的目标,正在向“吃饭不出钱、就医不出钱、读书不出钱、养老不出钱,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究生)博(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产”的“四不五有”新目标迈进。经过充分调研,调研组认为堰河村发展集体经济走上致富路的启示,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鼓励自发,尊重首创
相信农民自发的力量,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并予以合理引导,农村发展才更有持续性、稳定性,群众才更有获得感、参与感。1992年率先通过荒山治理开启生态建设,2003年率先通过垃圾分类推动村风建设,2007年通过生态旅游发展经济,2013年提出发展生态绿色经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堰河村这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道路,恰恰与国家这三十年来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形成呼应,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种实践具有自发性,来自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认识,这种实践具有地方性,来自国家治理末梢的基层经验,这种实践具有前瞻性,发生在国家重大政策出台之前。在堰河村发展过程中,农民具备行动自觉,村党组织凝聚发展共识,地方政府予以因势利导,形成了农民发起、村党组织牵头、地方政府鼓励支持的良性互动模式,增强了农民自立自强的勇气,唤醒了农民“我是主角”的意识,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充分释放,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制度衔接,“能人”治村
村里的“能人”像头雁,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能人治村”在一些地方收到了成效,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改善,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损公肥私,无视农民权益等。堰河村以村支书闵洪艳为代表的“能人”,是“好人”加“强人”的复合体。“好人”,能发展集体经济,并做好利益分配。“强人”,能带领农民致富,在群众当中有很强的号召力。不让“能人”蜕变为“恶人”,还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堰河村村委大力吸纳“能人”加入党组织,择优选拔“能人”进村级班子,形成了有公信力的“能人”群体,以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让村委会成员与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管理层交叉任职,强化了“能人”的责任担当,以“围绕五共抓五聚”为抓手,推动村民参与村务决策,让“能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堰河村的“能人”治村,不是简单地将权力交给“能人”,而是通过制度安排,让“能人”在党组织领导下行使权力、发挥所长,杜绝了“能人”“黑化”、腐化现象,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了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统筹规划,持续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也要确保执行有力、落实到位。1992年闵洪艳任村支书后就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目标确定后,如何规划成为关键,堰河村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认为“国家有中期规划,有五年规划,村级虽小,也得先有规划,决不能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堰河村发动村民出谋献策,借助国家建设部门、环保部门科学指导,围绕需要确定规划图,把群众期盼、群众智慧融入到规划之中。为了让村民更加了解和接受规划,村支书闵洪艳请村小学“会画画”的老师和北京的艺术家,把全村如何发展画成一张图。这张图简单易懂,让村民“评头品足”,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在堰河村三十年的发展中,规划成为了村庄发展的指南。村干部和村民们严格遵循规划,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堰河村没有走弯路,也没有走回头路,关键在于抓住了规划这个牛鼻子,在制定和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做到了目标明确、群众参与、不断升级、深入人心、持续用力,以切实举措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实际,有所作为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能守着资源的“金饭碗”没饭吃,也不能好高骛远、不讲实际的“瞎折腾”。三十年的发展中,堰河村聚焦生态旅游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发展但不搞盲目扩张,企业化运作但不搞集团化运营,扩大融资规模但不搞负债经营,引进外来企业但不依赖外来资本,组织农民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化运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点,以生态农业为面,以道路为线,围绕特色建筑、奇特民俗、山光水色发展乡村旅游,坚持“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有优势就发展什么”,用好山水资源、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统筹涉农资金,实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钱赚,个个有事干”。堰河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克服无区位优势、无产业基础等困难,发挥三十年建设累积的生态优势,以生态旅游为主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在引发广泛关注后,堰河村并没有像其他明星村一样无序扩张,而是保持了战略定力,继续扬长避短,夯实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抱团发展,共建共享
集体经济不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体经济要各得其所、共同发展,集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个体经营户在大环境下营造小氛围,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堰河村以生态旅游产业为核心,引导个体农户广泛参与休闲民宿、特色餐饮、农产电商等。全村共同打造“堰河香”品牌,将当地农特产品统一包装运营,提档升级。“村里来了客人,谁家都一样”,来了旅游团,由村里负责集中对接,轮流分到每户就餐、住宿。村合作社统一经营场所风格,美化环境,做好诚信宣传,从服务到商品,制定出一套质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村里大事商量着干”,从封山育林,到搞旅游、定价格,全村一起摸索着来,人人参与、决策共谋。堰河村没有以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挤占个体经济的生存空间,没有将农民变成企业工人,而是通过合作社疏通了农民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利益关系,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给予个体经济以充分的发展空间,集体发挥主导,个体凸显活力,让农民通过集体经济奔向市场。
柔性治理,乡土特色
乡村柔性治理主张采用非强制性手段处理公共事务,注重发掘乡土文化的公共价值功能,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柔性工具”。在堰河村的日常运行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具有乡土特色的治理话语和治理工具。在描述未来堰河村的发展目标时,村支书闵洪艳将其概括为“五有”,即“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研博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表达方式,不仅让村民更容易理解,也让目标愿景更加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专业合作社以现金方式分红改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让分红可以惠及不支配银行卡和现金的农村老人。这种做法不仅关注到了老人的生活需求,也体现了乡村治理中的人性化关怀。为了加强乡村诚信文化建设,农户的信用评级、旅游商品的价格,都以告示牌的形式予以公布。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利用了乡土社会中的熟人网络和互相监督机制,也进一步提高了乡村社会的诚信水平。堰河村每年都开展五个“十佳评选”活动,其中包括“十佳孝道模范”,这些评选活动由村民共同参与,以榜样的力量,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堰河村在由传统乡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的过程中,以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可接受的方式向他们描绘愿景、宣讲政策、传递正能量,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做法,汲取了传统乡村治理的智慧,发挥了乡土文化的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适用的治理工具。
注:该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是这个理”专项“堰河村的好年景”理论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宝林(湖北经济学院 )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