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 张剑飞
区域合作是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的发展正由东部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由“沿海时代”迈向“沿海、沿江比翼互动发展时代”。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为核心,组合沿长江、洞庭湖、巢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要明确长沙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先摸清楚长沙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长沙有什么?长沙有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3.4%,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长沙有产业。两型产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长沙有区位。京广高铁与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十字交汇于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城市。毗邻珠三角、长三角,辐射半径较大,长沙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作用。可以说,长沙的最大优势,在于两型社会建设和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
如何实现联动发展、抱团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是四市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立足长沙,我认为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产业发展要协同。立足各市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密切产业联系,形成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尊重市场力量,倡导良性竞争,政府重在营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同时鼓励区域内企业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支持企业跨区域、跨产业重组兼并,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素质。
合作渠道要拓展。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障碍最小、最容易见效的领域做起,再逐步往宽领域、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破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高效流通。加大民间交往,推动区域间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物流等要素互通。
合作机制要完善。全面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达成的《武汉共识》,建立四市间不同层面定期或不定期的会商制度,构建合作信息交互平台。同时要共同争取国家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