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武汉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武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揭12年赶考记
发布时间:2015-03-01 07:35:51来源:武汉晚报进入电子报

  文/本报记者张慧萍

  在8494平方公里的“考场”上,1022万“考生”终于通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考试。这场3年一次的文明大考,武汉坚持了12年。

  昨天,北京喜讯到江城:武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千万武汉人为此欢欣鼓舞、喜气洋洋,让春节的气息变得更加浓郁。

  12年赶考

  城市像大鹏一样展开双翅

  12年来,大武汉选择了一条经济跨越与文明建设比翼齐飞的建设之路。

  2003年起,武汉推出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四进社区”,全市所有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由此,武汉拉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幕。

  近年来,地铁贯通三镇,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治庸问责”提高了工作效能、优化了投资环境;“城管革命”让市容市貌脱胎换骨;20年不见的丹顶鹤重现武汉沉湖湿地,这得益于武汉严守生态红线,“碧水蓝天”工程、“绿满江城”行动计划铁腕治湖;实施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2014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22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2.8%……

  “文化五城”建设提升城市的品位。“川妹子”汪海英在万松街武展社区一餐馆打工,可她的业余时间是在社区“打工妹之家”图书室里度过的。她说:“3000多本书丰富了我的生活,没想到我们打工妹也能在城市里品味‘精神食粮’了。”

  然而,一万多个工地,大建设大发展,使城市不可避免地处于剧烈的异动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的武汉,如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创建目标——让城市安静下来:工地执行“八不准”,严查严罚渣土抛撒车辆;警力全部上路疏导交通;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增加中型公交车,打通断头路,调整公交线路,由此减少工地扬尘,及道路封闭引起的拥堵。

  文明是经济发展质量的试金石,如今越来越多的武汉人切身体会到,地铁公汽上争相让座的多了,“汉骂”减少了;背街小巷整洁多了,工地灰尘少了;遵守交规的行人车辆多了,车窗抛物的少了;街头巷尾的志愿者多了,公共场所拥挤插队的少了……

  大城竞考

  像海绵一样吸取营养

  2014年,是第四次“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收官之年。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哈尔滨、沈阳、西安、济南、兰州等6个城市参加“考试”。

  在所有的城市荣誉中,“全国文明城市”被视为含金量最高的一块“全能金牌”。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老工业基地,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作为华中交通枢纽,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

  尽管如此,武汉仍迎难而上。这座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在长达12年的马拉松长考中,不断从竞争对手身上吸取营养,从挫折中总结教训。工作一年接着一年干,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变化也在一点一点地显现。

  除了“拿来主义”,武汉更擅长的是创新。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的免费公共服务项目达40余项,除了免费开放公园、公厕、图书馆、博物馆,社区医院五免六减等,近年来,武汉的免费公共服务更加关注市民精神生活。免费开放图书馆,促进农村公益电影、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享受到城乡一致的公共服务。人民日报称赞“免费开放比例之高,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

  正当个别地方出境游出现不文明行为被吐槽时,武汉市民却以全国首个出境游文明旅游示范团的身份走出武汉,走出国门,塑造武汉乃至国家的文明形象。

  全民备考

  像一股绳拧在一起

  就像一股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把这座城紧紧地团结起来。

  市、区、各部门把创建迎检作为 “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市委书记阮成发亲自深入背街小巷明察暗访。

  中央、省在汉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驻汉部队加强军队管理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表率。

  8名全国道德模范、12名感动中国人物、48位中国好人。无私奉献的吴天祥、“小处方医生王争艳”、“信义兄弟”孙东林、“平民英雄”方俊明、“轮椅志愿者”董明……武汉的“道德群星”塑造了“大爱之城”热情善良、重信守义、豪爽豁达、坚韧执着的集体性格。

  6000名志愿者每天早晚高峰守在全市430个重点路口和325个公交站台,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武昌区吴天祥小组、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武汉市“爱我百湖”志愿者护湖团队等民间团体发挥带头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加入到城市治理的队伍中。

  50多岁的“的哥”陈远凯开出租车19年,自学广东话、上海话、福建话等10多种方言,不仅方便与外地乘客交流,还把武汉的名胜古迹、名优特产等,自编成顺口溜和快板唱给乘客听。

  21岁的大学生罗翠,在武昌友谊大道数个交通节点执勤站岗,冒雨劝导行人遵守交通秩序。

  青少年宫小学“文艺小分队”的10名小学生,定期到百岁老人家中,表演唱歌、跳舞、诗朗诵,为他们送去欢乐。

  亲历大考

  像一场美梦终成真

  王美容今年60岁,今年是她担任硚口区荣华街中山社区的书记的第12个年头。12年前,在她任职的第一天,第一次接触到“文明创建”这个概念。

  “当时,一些社区干部和居民觉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王美容说,作为一个老旧社区,那时的中山社区路面坑洼,晴天灰、雨天泥,电线乱牵乱挂,一些住在楼房里的居民因为水压不够,连吃水都成了难题。

  “我们怎么可能评得上全国文明城市?”面对居民的质疑,王美容和她的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着。

  社区成立了4支队伍,由8位婆婆组成的“8姐社情社容巡查队”每天戴着红袖章巡逻,发现门前商铺不卫生就劝导,见到墙上有“牛皮癣”就刮掉,见到陌生人就上前询问;“红帽志愿服务队”免费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理发、修脚、祝寿、代管物品;“蓝包便民服务队”为民排忧,以优惠的价格为居民修锁配钥匙、修自行车、维修房屋、换水管;“乐龄党员工作室”的18名老党员每周三开展活动,主动担当居民的“调解员”。

  社区环境越来越美了,居民生活和心情也越来越好,社区先后荣获“湖北省文明社区”、“湖北省百佳居委会”等称号。

  昨天,得知武汉评上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时,王美容开心地笑了,笑得就像当年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一样。

  其实,何止一个王美容,正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无数个王美容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建设着武汉这个大家庭,才让武汉“每天不一样”。

  光荣绽放 鲁珊

  就像一个勤奋的学子,经过12年寒窗苦读,武汉,这个中部特大城市,终于登台一跃,光荣绽放。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张高含金量的国字号“城市名片”,它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这是一个宏观概念,涵盖了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环境等公共事务,它也是一个微观概念,覆盖了例如“电影院有没有手机铃声”、“公交车有没有人让座”这样涉及市民素质的生活细节。

  在文明城市的评选中,体系化的考核指标,严苛的考评过程,长达三年的考察期限,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懂行的外乡人,站在专业、理性、客观的角度,认识和熟悉着“武汉”。

  因此,这块被武汉人抱回家的“全能金牌”,既是权威层面对武汉城市发展的肯定,也是国家层面给武汉人的一个大大的点赞。喜讯传来的时刻,武汉人有什么理由不自豪,不自信,不感到骄傲呢?

  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一座城市的发展当然不会十全十美。但是,最美的是一种不气馁,不退缩的精气神。12年四次申报,不只是对某个荣誉的不倦追求,更是一座城市对更高文明水平的不懈向往。

  在这12年里,武汉在城市管理中的多项创新,令全国侧目,其中如社区管理、治庸问责、城管革命等,既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也引来兄弟城市的效仿。正是这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使武汉城市文明水平迎来脱胎换骨的时刻,也使千万武汉人赢来绽放的时刻。

  以此为标志,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汉,终于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看到更美的风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