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 坚决去产能 培育新动能
——河北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
□河北日报记者 庞超 李巍 潘文静
来自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令人振奋:今年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升至25.3%,与钢铁业相当。这标志着全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的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勠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之以恒去产能、补短板的结果。”业内人士的分析,进一步增强了全省转型升级的信心。
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工作主基调,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定不移去产能
——坚决打赢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战,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头炮”
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河北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一钢独大”,突出表现为产能过剩。产能不减、产业低端,长此以往,就会走进死胡同,发展中的矛盾将会积重难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就我省来讲,当务之急是钢铁煤炭去产能,这是“五大任务”的“当头炮”。
7月9日上午,一场化解过剩产能集中行动,在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邢台、邯郸等8个设区市同时启帷,打响了我省“十三五”去产能攻坚战的“当头炮”,彰显了我省化解过剩产能的坚定决心。
这次集中行动,是我省近年来化解过剩产能涉及区域最广、行业类别最多、企业数量最大的一次,涵盖了我省有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的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5个行业,压减炼铁产能312万吨、炼钢产能486万吨、煤炭产能301万吨、水泥产能9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82万重量箱、焦炭产能590万吨。
绝不因市场形势好转而动摇信心、放慢节奏、减轻力度!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这次化解过剩产能集中行动,就是要凝聚广泛共识、集中力量攻坚、营造强大声势,推动今年任务尽早落实。
从2013年开始我省压减过剩产能,到去年底累计压减3391万吨炼铁、4106万吨炼钢。“十三五”期间,我省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更加艰巨,仅钢铁行业就承担了全国1/3的压减任务。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战动员会,省政府与相关市、部门和企业签订了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其中将今年铁、钢产能压减任务增加到1726万吨、1422万吨。
坚决打赢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战,就要保持战略定力,摆脱短期利益诱惑。今年春节过后,钢铁市场转暖、价格回升,不少停产钢企曾蠢蠢欲动。我省下发紧急通知,坚决禁止违规新建钢铁产能和已封停钢铁设备复产,否则所在地党政一把手将被问责。
一道道严令,使虚胖的钢铁行业不断瘦身。电力部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钢铁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3.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同样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创新方式手段,坚定不移强力推进去产能——
唐山市采取“标准约束+差别政策+末位淘汰”办法,精准推动低效产能加速退出,对停产半年以上的钢铁企业复产实施严格监管。
邯郸武安市探索制定了钢铁产能交易政策,按照企业产能把压减任务摊到每家企业,按照每万吨铁、钢产能各100万元的标准,缴纳“钢铁产能指标置换交易金”。效益好的企业,上缴交易金,保留产能;效益差的企业拆炉子,领奖补。目前,借助这个政策,武安已经落实了170万吨炼铁、277万吨炼钢产能的压减任务。
廊坊市对封停装备重点盯防企业采取核定用电量的办法,一旦发现其用电量超过核定指标,即采取限电措施,确保封停装备不能复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中,钢铁、煤炭等领域去产能任务艰巨,职工安置问题凸显。据测算,仅钢铁行业,完成6000万吨产能压减,就将影响直接从业人员20万、间接从业人员40万。若再加上水泥、平板玻璃、煤炭,四大行业全部压减到位,将影响106万人从业。
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
对此,张继文深有体会。
张继文是河钢集团宣钢公司的一名老职工。几个月前,他还是奋战在5号高炉前的炉前工。而今,随着5号高炉被拆除,他的身份也有了变化,经过培训转岗,成为河钢宣钢技术中心的一名质检员。
产能去,人不走。对于压减产能造成的人员富余,河钢集团积极通过培训转岗和内部退养两种方式给予安置。在涉及去产能的河钢唐钢、河钢宣钢、河钢承钢,培训合格后的职工,可以分流到物流、检修、机械装备及生活服务等非钢单位。
开滦集团主动推进资源型企业转型,通过发展新产业为传统产业人员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甲醇汽油、聚甲醛等新能源新材料,蒸汽机车博览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工业旅游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煤矿技术管理咨询等生产服务,医疗、养老、康复等健康服务业……这些非煤产业已经成为开滦职工稳定的就业渠道。
多措并举,托举起困难职工新的希望。
为做好企业脱困和职工安置,今年我省出台《关于做好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扩大援企稳岗政策、实行内部退养等10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三补一降”援企稳岗政策,防止出现大规模、一次性裁员。今年上半年,全省共为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2035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8.7亿元,惠及职工80.42万人。
年初,还有人担心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增速,目前已有了明确答案。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同比增长6.6%,累计增速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6.5%以上。全省经济运行好于预期,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有关专家表示,去产能不仅没有影响发展,反而使河北经济更加健康、更具活力。
加速培育新产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发展
省长张庆伟多次强调,要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唐山丰南区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北区,安静的厂区、废弃的高炉、停止运转的生产线,既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也孕育着转型重生的希望。在完成钢铁压减任务的同时,国丰钢铁倾力建设“钢铁谷”,打造互联网+大数据+钢铁平台商业运营实体。
谁说唐山只有钢铁?在唐山路北区唐山航天科技园,有个集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为一体的石墨烯储能电池产业化基地,年产1亿安时的石墨烯储能电池示范生产线已投入生产,10亿安时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以钢铁闻名的唐山,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加快培育新产业,努力形成新结构,让更多像国丰钢铁一样的企业积极转型,让更多像石墨烯一样的新兴产业脱颖而出,是我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发展。新常态下,转型路上,河北呼唤更多的企业执着向前。
坦然正视困难,勇于闯关夺隘,必须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去年至今,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建立保障和推进机制,打造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并把以“大智移云”为重点的网络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优先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全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新的结构正在加速形成——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3%,增速同比加快3.8个百分点;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89.2%、39.8%;网络消费、休闲旅游等新消费、新业态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
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继续降低,产业支撑加速向第三产业转换。全省服务业延续近两年来较快发展态势,上半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9%,高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在三次产业中跃居首位。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降低0.9个百分点。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有针对性地搞好产业选择,河北新产业的成长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释放活力转动能
——在科技创新上后来居上、赶超跨越,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7月11日召开的河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一次制定并公布了多个文件,加上之前的河北创新28条、科技改革119条、创新创业15条、知识产权18条、科技金融16条等一批科技新政密集出台,我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心可见一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靠创新。对于河北而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激活“第一动力”。
研发投入“低”。2014年全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20位。
转化能力“弱”。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创新主体“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4%。
创新人才“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不足,研发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直面“痛点”,综合施策,切实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创新上。
河北有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机会在科技创新上后来居上,实现赶超跨越。”这已是全省共识。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在搭建高端成果转化平台上“大动作”频出。
协同创新聚集要素——
共建科技园区。截至目前,我省已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园区39个,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有千方科技、碧水源、瀚海智业等上百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共建创新基地。我省已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基地27个,中关村在正定高新区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曹妃甸建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落户固安。此外,我省还通过与京津共建转化基金、共建技术市场、共建创新联盟,大大加快三地协同创新步伐。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一手抓顶天立地大企业,一手抓铺天盖地中小企业。全省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2015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家,总量3.2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41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30家。3个国家高新区进入千亿元行列,石家庄高新区跻身全国20强,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9个,成为新兴产业核心载体。
大力吸引人才进冀——
引进院士,驻冀工作的省财政给予每人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200万元安家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每人给予200万元至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100万元安家费。对海内外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来我省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的,省财政给予500万元至2000万元支持资金。
激活企业研发动力——
对企业整建制引进的创新团队,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即时受理,不受指标限制。对企业从省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依据成果产业化程度可给予企业奖励资助。企业用于招才引智的投入包括薪酬等支出实行税前扣除。国有企业引才专项投入成本视为当年利润考核。企业从省外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国家、省高层次人才,省财政给予企业30万元至50万元奖励资助。
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我省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动力。
精准发力补短板
——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主攻方向,脱贫攻坚拔穷根
“总书记问俺老两口一年收入怎么样,能不能吃上水。他盘腿坐在炕上,没有一点架子。”近日,说起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来访,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村民唐荣斌依然历历在目。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动情地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俺真想当面和总书记说说。”
在阜平县骆驼湾村,山区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在顾家台村,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在南栗园铺村,食用菌产业正做大做强……昔日贫瘠的土地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信心和希望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不止在阜平吹响,更响彻燕赵大地。
一只木桶到底能储多少水,不是由其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而是由其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要让木桶能够储存最多的水,就要把短板补齐。
同理,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10万,这是目前我省贫困人口的数量,也是今后五年我省要完成的脱贫人口数量。“十三五”时期,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规格之高、措施之精准、问责之严厉、力度之大”,显示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关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的实施意见》……我省密集出台的一个个扶贫专项文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落地生根,并转化成生动实践。
春节刚过,我省1800余名省直机关工作人员背起行囊出发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精准脱贫驻村干部。
今年全省共选派2.2万余名精准脱贫驻村干部,这是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八战略”的措施之一。“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主攻方向,聚焦“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3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扶贫开发,每进一分,难度就添十分。这310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必须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贫困状况,采取相应的脱贫措施。
打好“当头炮”。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来打,制定了《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对7个市、38个县(区)、1955个村的14万户、42万农村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万,同步搬迁人口23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建设融资平台、整合搬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唱好“重头戏”。我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来抓,制定了《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引导各地探索模式、创新机制,培育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特色脱贫产业,完善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脱贫进程。在特色农业扶贫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林果、食用菌、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年内带动50万人脱贫。在光伏扶贫产业方面,今年4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列入光伏扶贫试点,已申报第一批245万千瓦光伏发电规模,预计带动近9万人脱贫。
织牢“保障网”。从致贫原因看,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占据很大比例,这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贫困群体,我省综合运用社保、医疗、教育等措施,把政策兜底的保障网织好织牢,实现兜底脱贫一批。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达到了2855元/年以上,最低补差标准提高到150元/月。接下来,我省将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实现“三个显著提高”:基本医保待遇水平显著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显著提高。
小康路上,河北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作者:杨威)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