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坝彝族乡村民杨富昌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修建新居。胡润林摄
□本报记者 付真卿
10月10日,正逢泸州市叙永县石坝彝族乡的赶场天。绵延1公里多的场镇主干道,被十里八乡赶来的村民围了个水泄不通。
81年前的1935年2月3日,春节前夕的那个下午,同样的喧闹与兴奋,在这同一条街上演。当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的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来到了川南大山中这个被叫作“石厢子场”的地方,和当地百姓一起度过了长征途中一个难忘的春节。
还有学者考证认为,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就发生在这里。这一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为红军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沧海桑田80余年,曾经仅有75户居民的“鸡鸣三省”之地,已经成为一个熙来攘往的山间小镇,并且在红色文化的鼓舞和感召下,积极投身新一轮脱贫攻坚大潮,迈向新的希望。
新通途:
从6天5夜到1个小时
出高速公路,沿赤水河谷边蜿蜒的山路就能到达石坝乡场镇。路不算好走,10多公里,行车时间大约要1个小时。
但史料记载,1935年中央红军在1月29日渡过赤水,直到2月3日才抵达石坝乡,走了6天5夜。开车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放眼看去尽是悬崖峭壁,可想当年红军行路之难。
曾经的险峻与闭塞,也成为彝乡群众脱贫奔康的最大阻碍。
居住在石坝乡场镇的陈军旺、许学芳夫妇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小商品生意。从泸州进货,到石坝和周围几个乡镇上“赶场”售卖,交通一度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2010年前,从石坝乡下山都还是土路石头路,到叙永县城都要3个多小时。”许学芳说。
如今,交通已不再是困扰石坝乡群众的难题。全乡4村26组的通组干道都已全面硬化,场镇连接县城的公路也修葺一新。去年通车的厦蓉高速毕(节)生(机)段,更让石坝乡的交通插上了翅膀。
变化天翻地覆的不止是交通,近年来,石坝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9000多人口的乡镇已实现自来水、国家电网、手机网络全面连通,用当地干部的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新村寨:
从挖地取暖到彝家新寨
下午4点,走在阴雨绵绵的石坝乡街道上,已感到有些冷。泸州人有句老话“晒不干的叙永”,就是形容叙永县多雨潮湿,地处高山的石坝乡尤甚。当年红军抵达这里时,如何抵御天气的考验?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曾经住过的屋子里,记者发现了一种名为地炉的装置——在泥地上挖坑,覆以铁网,烧火取暖。而如今的石坝乡场镇,街道两旁是一栋栋新建的楼房,家家户户都已用上新式碳炉,有些居民家还装上了空调。
即使居住地更偏远的村落居民,也即将迎来他们的新家——彝家新寨。
从石坝乡场镇沿公路往山下走,在位于堰塘村的一块平坝上,一栋栋新居正在紧张施工中。在一栋刚完工的房屋外,可以看到彝家特色的纹饰和斗拱、牛角般的檐角装饰。这里是石坝乡堰塘村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彝家新寨”,今年底一期工程就将全面竣工,首批30户居住在偏远大山中的贫困家庭将喜迁新居。
新思路:
从杀猪过年到旅游脱贫
石坝乡流传的诸多红军故事中,最大快人心的莫过于过年:在没收土豪财物分发给穷苦群众的同时,红军还杀了团总吴联山家的肥猪,请当地老乡共度“开心年”。
人们猜测,当年红军杀的肥猪,可能就是当地有名的彝家土黑猪。如今,这种当地特有的土黑猪成了老乡脱贫致富的宝贝。“以石坝乡的自然地理条件,想单靠种养业跟外部竞争没什么优势。但我们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当地优良的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石坝乡党政办主任罗成法说。
罗成法口中的新路,就是特色旅游。近年来,石坝乡不仅积极推广彝家土黑猪养殖,还引进外部资金,打造千亩甜橙种植基地、扶贫养牛项目等,期望以红军长征留下的诸多红色文化遗迹为核心,结合绿色生态产品,打造新的旅游兴奋点,让当地群众真正富起来。
陈军旺、许学芳夫妇也看准了未来旅游发展的前景,他们在场镇上开了一家饭店。今年国庆假期,石坝乡有3000多游客到访,饭店生意红火。“当年毛主席在石坝乡最爱吃红烧肉、包谷饭和酸白菜,现在在我店里也能吃到。”许学芳说。
(作者: 编辑:刘建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