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龙凤集镇全景
图为:生态产业
图为:扶贫硕果挂满枝头
图为:幸福校园托起美好未来
图为:山乡兴起花卉工厂
图为:全省首张农民专用信用卡在龙凤首发
图为:岗位送到家门口
“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2013年初,一次旨在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探路子的综合扶贫改革壮举,在武陵山深处的恩施市龙凤镇悄然推进;一场气势恢宏的建设场面,在这片典型的贫困山区拉开帷幕。
286平方公里、7.1万人口的龙凤镇,成为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恩施州委、州政府和恩施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建设分别作为全州、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选之首,主动作为、合力推进,顺利实现了绿色崛起。
去年底,恩施市宣告龙凤镇全面脱贫。“目前,龙凤正沿着加快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五个龙凤’,从‘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跨越,阔步前行。”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说。
试点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
龙凤镇是少数民族集居地,相传在集镇以东有山泉、古树形似龙和凤而得其美名。过去的龙凤镇,“穷”字打头,一直难符其盛名。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留守难和增收难,是压在全镇每个贫困户身上的“八座大山”。据统计,2013年初,该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达到2482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0%,贫困发生率高达35.6%。
面对如此严峻的贫困现状,龙凤镇如何突围、起跳?“扶贫搬迁、移民建镇”,成为龙凤镇脱贫的第一步。
对此,恩施州委、恩施市委和龙凤镇党委、政府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组织干部对外广泛考察学习,对内摸清家底,用一年的时间做顶层设计,出台了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综合利用等3项总体规划,扶贫搬迁、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等25个专项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避免了试点中多头决策、多头管理。
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生活宜居的特点,龙凤镇着力建设低碳城镇和智能城镇,完成扶贫搬迁7525户,目前,集镇、中心社区和居民点常住人口达到4.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同时,对3.7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试点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8%,达到67.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试点前的32∶49∶19调整到目前的29∶36∶35。
试点精神“宁脱三层皮 不叫一声苦”
龙马村贫困户龚延祥老人,村支部书记吉尚兵2013年起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引导他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为他提供200多只鸡苗,鼓励他对10余亩挂坡地实行退耕还林,并帮助老人的儿子在集镇就业。如今,老人家的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只,一家人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双堰塘村,46岁的贫困户方培华因身体原因找不到工作,负责帮扶的村委会副主任李正南帮助他制定了脱贫计划,不时上门鼓励他树立发展的信心,引导他调整发展思路,将一直只种传统农作物的2亩农田改种成茶叶,为他申领了退耕还林补贴;介绍他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在工地上做钢筋活。去年,方培华个人收入近万元。
攀穷亲,献真情,验党性。龙凤镇党委一级级落实责任制,党员人人责任上肩,因户施策,让“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落实落地,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恩施市委常委、龙凤镇党委书记崔宇辉说,这几年,市、镇、村三级干部“战天斗地,决战贫困”“宁脱三层皮,不叫一声苦”,用自己的“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难万险”,换来了千万百姓脱贫的笑脸。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年初,经国家统计局恩施州调查队和恩施市调查队第三方评估,龙凤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223元,年均增幅13.3%。
龙凤镇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乡镇(街道)党委“十面红旗”、“省级生态乡镇”、2016年度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并跻身该市乡镇经济发展前三强。
试点蝶变 挪“穷窝”换“穷业”变“穷貌”
“过去,路不通、电压低,日子过得真造孽!现在,四米五宽的路修到家门口,电压也是杠杠的,生活不得比城里差!”谈到试点变化,龙凤镇佐家坝村村民王伦松乐呵呵地说。
因为农村道路和电网改造升级,去年10月,王伦松不仅建起二层小楼,还新添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山货轻松出山,上午采摘的鲜叶下午就变“金叶”。
王伦松的喜悦,源自试点建设。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五个一批”,龙凤镇借力用力、精准发力,实施项目154个,完成投资20.2亿元,城乡建设大提速,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4年来,试点建设9个中心社区、37个居民点和3个安置小区,引导2万余贫困人口走出深山、发家致富;试点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和生态村庄,拓展龙凤新区,12个生态村庄先后建成,镇村水、电、路及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医疗、养老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基础服务全面提档升级,彻底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就是支持农业。如今,龙凤镇培植壮大本地企业37家,对接引进央企、省属国企2家,引进民企10余家,龙头企业连同产业基地带动农户覆盖率超过60%,80%以上农户跳出传统种养模式。
近几年,龙凤镇建成茶叶、烟叶、蔬菜、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建成以杉木坝为中心的生猪家禽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0万头、家禽107万羽;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成“一村一品、一区一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白墙、青瓦、木质门窗,一排排特色民居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跳摆手舞、打莲湘,一场场民俗风情表演诉说着土家苗族的昔日往事。“龙凤这个昔日‘穷窝’‘穷业’‘穷貌’的‘三穷’之地,如今已成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特色发展的增长极、‘四化同步的示范区’。”恩施市龙凤镇镇长程俊毅欣喜地说。
试点升级 从“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跨越
现在的龙凤镇,经济社会发展如火如荼,已是龙凤呈祥,实至名归;干部群众个个精神抖擞,早已龙马精神,群众满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省委政研室调研报告,龙凤镇从老人到小孩都对党的扶贫工作、对基层干部作风、对生产生活现状“三个满意”,普遍感受到“龙凤试点几年完成了过去30年的发展任务”。龙凤试点成绩斐然,凝聚了省委、州委、市委的心血,得益于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镇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奋力拼搏。
如今,龙凤镇已进入由“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转变的关键时期。龙凤镇将巩固率先脱贫成果,找差距、补“短板”,建设小康龙凤;以打造“大山深处的互联网小镇”为重点,建设智慧龙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快建设山水龙凤;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龙凤;以“两个责任”为抓手,建设廉洁龙凤。
与此同时,全面实施5类20项创新课题,积极推广金融创新、电商扶贫、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已有成果,总结提炼社会化扶贫、农村产权交易、土地综合利用等创新做法,为连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龙凤试点”创新范例
“龙凤试点”,在投融资、镇村治理、农村产权交易、土地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相继破题,部分创新课题得到了中央、国家部委和省领导高度肯定,部分改革成果得到了复制、推广。
1.贫困户精准识别机制。制定了从入户调查到数据录入的“十一步”贫困户识别认定工作法、入户核查到分类归档的“七步”动态流程管理工作机制。
同时,将贫困户综合情况浓缩为20项指标,每项指标设立分值,由群众代表综合集中打分,得分在43分以下为非贫困户、43分以上为贫困户。“百分制”的识别法,让认定结果更加客观、精准。
2.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建起“1+2+3”产业扶贫模式,即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类专业合作社和金融类专业合作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走出了产业扶贫新路。
为更好对接贫困户,确立“四条腿走路,四办法促致富”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以“旅游+”为载体,推进全域旅游;以“硒+”为抓手,培育优质品牌;以“园区效应”为动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产业聚集新平台。
3.“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工作机制。以青堡村为例,出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贫困户不愿舍弃老地基问题;推进退耕还林和实行生态补偿政策解决了贫困户舍不得穷根问题;实行拆旧建新资金补助,解决贫困户建不起新房问题;搭建贫困户与中烟公司建立合作模式,解决贫困户长期收入问题;组团村舍建设,统一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解决贫困户看病难、上学难、购物难等生产生活服务问题。
4.金融扶贫机制。在吸引市场主体投资、金融全覆盖和农村信贷风险防范等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整合财政项目资金,通过配套投入和政策奖补,吸引市场主体投资;探索建立并实施金融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金融全覆盖扶贫体系。即两社: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联合社、村级扶贫互助社;两司: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一卡:农民信用卡;一库:农村信用体系库;一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两社”的建立增加了自身市场竞争力,合作社之间实施捆绑后,互助担保贷款效果明显;“两司”解决了民间借贷过渡到合法的金融融资渠道,发放农民信用卡,初步破解农户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使农户产权合法的进入市场交易,为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目标提供支撑。
5.社会管理新机制。探索建立村医村教进村支两委班子,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农民办事不出村“三位一体”的镇村治理体系,并在全州推广。尤其是律师进村法律便民举措,得到中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肯定,并称之为“革命性举措”。(摘自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联合调研组报告)
(作者: 编辑:詹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