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创作过《建党伟业》主题歌
记者:作曲家马上又是武汉音协联系的,还是你自己联络的?
喻江:《在此》传给武汉音协后,音协的老师说,歌词很文雅,但是不知道唱出来会怎样。能不能谱成曲子,唱出来听听。我说,啊,好不容易交了作文,怎么又有新作业啦。他们又开始催。刚好那天和我马上又老师一起开会,一起吃饭。我们是好朋友,但是人家是大作曲家,这歌选不选的上还不一定呢,难道我去跟他说,马老师,你能不能帮我写一首也许不一定能唱出来的歌,去参加一下全国的选拔?马老师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创作过配乐及主题歌,这回,也就是一个城市的歌,而且人家是请都请不来的作曲家,这回得跟着我一起去考试。这。哎呀,我真是头大一毫厘。但是我想,好不容易见面了,不然下次电话里说,更说不清楚。管不了那么多了,试试吧。我试探性跟他讲了我读书啊,武大啊,老师啊,歌词选拔啊,又给他看了歌词。可能是我那份语无伦次的忐忑里有一份真诚吧。无论我说了什么,怎么没说,作为作曲家马上又老师收到的是一种心灵的频率,是这份频率里的诚意。他马上说,没问题!他喜欢歌词里的“在此”。那是一种莫名的自信和大气。但因为春节期间他要度假,说要等到3月份之后。大年初七一上班,武汉音协那边又开始催了,说最好能在正月十五交稿。我只好硬着头皮再电话马老师。马老师刚好因为种种原因改变了春节后的行程,他说好,我正好在,咱们工作室见!于是,我在马老师工作室的地上席地而坐,他弹着钢琴,即兴弹唱,就这么忽然完成了。应该说,是”在此”两个字打动了马老师。真正的艺术家常常就是被一两个字击中。
记者:谱曲的过程也是曲作者和词作者对话的过程。
喻江:是的。有些歌词,是马老师唱着唱着说,这里需要一句话,于是就现场想,他一唱说,行,很好。于是就写到歌谱上。有些歌词却是后来第二次改的。比如,按照作曲的结构,需要一个“桥”,当时没有词,就随手拿了歌词里没用上的两句放到桥那个位置。但我在给武汉音协交作业时就说,先这样写,那个位置的歌词,我还要改的。直到四月中旬,我脑海里出现“楚字里天生人字的笔迹,天意……”我才感觉,对,就是它了。它是眼睛。懂得它的人就会看到。这也许就是诗的眼睛吧,这首词才算真正拿得出手了。
(作者: 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