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地人”不能成为“不被群众熟悉”的借口
对于濮阳市委组织部的大面积排查工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大学生村官李伟(化名)表示“不能理解”。李伟在村工作3年,自称“每天都在村里”,却只认得全村5500多名群众中的十余人。
“一方面我的记性不好,可能有50个以上的村民认识我,我却未必认得他们;另一方面,我们村的老百姓特别‘抱团’,我是外地人,冷不丁凑上去聊天,说自己是大学生村官,人家还以为我臭显摆,神经有问题呢。”刚当村官那会儿,李伟至少能坚持一周进村溜达一次,如今,他三四个月也下不了一次村,“没啥收获。我觉得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任务是补缺,我现在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
李伟说,“濮阳模式”似的考核,自己很有可能“通不过”,“没必要这么搞”。
与李伟的观点相反,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凤城乡南王村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吴中涛非常赞赏濮阳市委组织部的做法,“群众熟悉是对大学生村官最起码的要求,‘非本地人’不是借口”。
吴中涛2009年刚上任那会儿,每天都坚持写“民情日记”,今天到过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和谁在一起,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家每户都到过,每到一家都要介绍自己是大学生村官,叫小吴,毕业于山西大学”。直到今天,他还能坚持每周3天下村走动,遇到小麦收割季节,哪怕请假不去县城、市区开会,也要天天在村留守,“24小时都在,联系收割机来村里帮忙,还要做好防火工作”。
南王村不到600名村民中,98%以上的人都与小吴互相认识,而且还有“礼尚往来”,“哪家哪户有个红白喜事我都会出份子”。
与吴中涛一样,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刘志国,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少数民族,却与村民打得火热。全村1398人中,少数民族占了90%以上,其中至少有200人认得他,并能叫得上他的名字。小刘住在乡镇,每周保证至少3天在村里。
就在上周五,小刘下村“了解情况”,还帮二十余户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这些村民的居住地距离村里的统一取水点路途遥远,饮水不便。“他们自己还没来得及跟村里反映情况,我刚好下村,了解了情况”。小刘随即与蓄水池承包商联系,在这些村民的居住点附近增加了一个出水口,“不管是什么民族的,能帮村民解决问题,他们就认可你”。
值得注意的是,吴中涛和刘志国所在的山西、四川两省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考核都有“村民意见”的相关内容,而李伟则并未听说黑龙江省组织部门会了解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