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武汉12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乱象之后藏权力寻租 顶层设计望改革破冰——豫鄂冀部分省际交界地种子市场调查(下)
新华社记者黄艳、张兴军
“行政区划,不是生态区划。”这是因地制宜的基本道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告诉记者,“行政分界了,但是生态气候没有分家,这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地会告诉你。”为何在行政交界区乱象频发?
记者调查显示,这其中既有监管乏力的表面原因,也有制度执行“走偏”、腐败滋生的深层背景。基层执法人员与业界专家呼吁,要彻底净化种子市场秩序,实现国内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除加大执法监管外,坚持市场化方向逐步改革品种管理制度,将是治本之策。
“官种子”遇冷 “黑种子”吃香
一方面官方审定的合法品种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另一方面超出审定区域的“黑种子”却泛滥成灾。说起鄂豫交界地带的种子市场乱象,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充满纠结。
记者从枣阳市种子管理局获悉,目前枣阳市常年播种的小麦主要有三大品种,分别是郑麦9023、衡观35、西农979。按照官方公告范围,除了郑麦9023之外,剩下都是非法的“黑种子”。
以衡观35为例,据了解,该品种由河北省衡水农科院培育,2004年、2006年先后通过河北省和国家的品种审定。公告显示,其适宜区域为黄淮海冬麦区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山东西南部。但事实上自2006年起,其在豫西南、鄂西北等两省交界地带一直有大面积种植。
在豫冀交界地区的种子市场,类似乱象也有表现。多年观察显示,在河北邯郸市种植的小麦品种中,本省官方审定推广的衡观35难觅踪影,反而是一些来自河南的品种大行其道,其中尤以周口市农科院选育的周麦16最受欢迎。然而根据审定公告,该品种适宜区域并不包括河北省邯郸市。
为何“官种子”受冷遇,“黑种子”遭热捧?枣阳一基层种子管理干部一语道破玄机:“官方通过审定的鄂麦、襄麦等品种表现不好,农民基本不种。以容易倒伏的鄂麦18为例,由于种植面积少,每年的测产抽样都难以进行。相比之下,衡观35产量高受欢迎,刚出来时湖北市场上没有卖的,有农民就赶着车跑到临近的河南唐河县去买。”
农民用脚投票,催生出了一条庞大的地下种子交易链。据这位基层干部介绍,全市160万亩耕地每年约需麦种5000万斤,除了农民自留外,剩下的一半需要市场供给。在湖北省农业厅公告范围之内的郑麦9023,全市仅能提供400万斤,大量缺口最终靠的都是没有合法身份的“黑种子”。
“如果彻底阻断黑种子入市,那么农民将无种可买,这个责任谁来担呢?”一位基层种子站的干部坦承困惑。
(作者:高梦格)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