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9月25日电 2015年是辽宁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年,面对国家吹响新一轮东北振兴号角的重大机遇,面对十年振兴后新老问题叠加、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艰巨挑战,辽宁开始积极探索速度与结构、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民生与发展的四重关系,努力实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9月下旬,2015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辽宁行启动。全国20余家网络媒体记者利用近一周时间走访沈阳、大连两座副省级城市,感受辽宁老工业基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智能制造: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注入活力
“辽宁以装备制造业打下老工业基地的坚实基础,第一次来到辽宁,看到这里的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仍坚持创新发展,真的令人刮目相看,同时也坚定了对辽宁经济发展的信心。”齐鲁网费燕妮说。
让费燕妮发出这样感慨的,是一家民营全技术链、全产业链智能化装备制造企业——大连光洋科技。
作为智能制造业的领头羊,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拥有骄人的业绩: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五轴数控机床成功打入德国市场,数控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及关键功能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成为大连市唯一获得“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新模式首批支持的企业,申报获批国家重大专项《面向航空典型零件制造的主要功能部件全国产的五轴数控机床产品提升工程》,被评为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
无数荣誉的背后是光洋科技15年来的积累和沉淀,是“科技创新、自主研发”迸发的强大力量,而这正是辽宁创新驱动的一个缩影。
改革创新:辽宁应对困境的关键词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辽宁省提出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战略,其中改革驱动的意义尤为特殊。
“要用改革为一切创新开路、清障、除弊。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加快职能转变,大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干预,为所有市场主体自主发展、充分竞争创造环境,汇聚起内生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如是描述。
目前,多项改革正在辽宁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已经下发,试点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度以国企比重大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正在迈进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国企改革“深水区”;在2014年初领先所有地区率先推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营业执照、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即将结束试点期,在全省推行;工业企业分立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将在2014年的1425户基础上继续扩大……
政府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让辽宁企业自身改革创新意识正逐步激活。
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等背景下,大连商品交易所通过改善市场结构,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使大连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并跃上综合性市场建设水平的新高度。
拥有85年发展历史的冰山集团,通过原发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作创新核心冷热技术,围绕工业制冷与石化通用事业、食品冷冻冷藏事业、中央及商用空调事业、工程服务与贸易事业、零部件事业,建立起当今世界最完备的冷热产业链,成为我国唯一掌握全部制冷核心技术的绿色装备制造企业。
民生与发展:辽宁战胜经济困难底气十足
2015年上半年,辽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然有所下降,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各项支出保持增长。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8.3%。
为破解就业压力,辽宁各级政府鼓励大众创业开辟新的就业通道。位于大连高新区的创众空间内,一张普通的A4纸,在设计者的手中变成可控的纸飞机,名扬海内外。
大连创客公司“新工厂”创始人张建军向采访团介绍称,新工厂就是要把传统工艺与创新创意相结合。“新”是创新,“工”代表工匠,“厂”寓意工业4.0。“不久前我们带20架纸飞机到美国展示,结果被一抢而空,即使那些有破损的飞机都被拿走了。美国一家众筹网站表示要与我们合作,国内也有机构要投资。”张建军说。
在紧邻新工厂的“创客空间”,其发起人于越介绍说,“第九单片机”聚集众多开发者与开源项目,已成为网上智库。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太多闲置机床和闲置技术人员。通过“第九单片机”,能够充分调动东北的闲置产能和人员,形成智能制造网络、带动就业,让老工业基地得以加速改造。
“网站28万用户是人力资源,东北有闲置设备,南方有强烈需求,把北方人才设备与南方需求嫁接,就可以盘活设备,带动新的经济发展。”于越说。
“新工厂”和“创客空间”两家新兴机构,仅是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浪潮的“冰山一角”。2015年初,高新区整合创新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围绕“IT+”等主导产业,将政府的推动力、众创空间组织的自发力、社会的参与力、市场化运作力整合起来,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
为最大化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试行)》(即“众创十二条”)正式出台,“众创十二条”坚持官助民办的原则,5年预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从创新型孵化器培育和发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入手,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红网记者周世琦说,不少人听了东北下滑的数据确实有些担心。但到在辽宁采访的5天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百姓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青年人仍有创新、创业热情,而这也是辽宁战胜经济困难的底气。
学生军团:点燃中国制造业“希望之光”
连绵秋雨为沈阳的天气添了些许凉意,而注入新鲜血液的东北大学校园依旧热闹。9月22日,采访团在考察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时,2015级大一新生,正在有序参观学长们研发的各项创新成果,满怀憧憬的年轻学子们期望,未来自己的创新成果也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
在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生龚佳乐正在演示“智能座椅”的使用方式,它可以行走于各种崎岖路面,自动切换上下楼梯方式,并适应任何规格的台阶,其独有的重心支撑系统还可自动调整上下楼梯过程中的轮椅姿态,确保用户人身安全。这把座椅,是龚佳乐第17个发明专利的研究成果。项目已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创业年会最佳项目,并成为沈阳市残联中标项目。
东北大学2011级会计学专业学生王泽燊曾获2012年国际青年创新大赛特等奖,2013、2014年2次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经济后果差异比较”。凭借突出的创新创业成绩,王泽燊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该奖项中少有的非理工科学生,也是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生。
“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东北大学创新基地,年轻人利用他们的智慧与想象,挥洒汗水搞发明、搞创造,我看到了辽宁制造、中国制造的希望。”中国日报网记者周凤梅说。
为了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东北大学祭出“组合拳”。在这里,学生们创新创业可获得专属学分,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学生课程加分、评奖评优、免修免考,甚至保送研究生。
与此同时,东北大学还为学生们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以及创业先锋班等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学、项目训练、课外竞赛、创业实践的有机融合。
2015年,东北大学在东大云计算科技产业园中专门开辟1000平方米的空间,让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成为学生的创新梦工厂。
转型,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老工业基地振兴绝非一蹴而就,唯其难,才显得弥足珍贵。近一周的采访匆匆即逝,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用百余篇稿件记录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立足创新、锐意改革,辽宁正迎来经济再腾飞的机遇。
新华网辽宁专题策划"2015全国网络媒体辽宁行"点击进入>>>
(作者:何鹏)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