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容易修复难,赫山地块修复成本预计达2.8亿元
“赫山地块的土地修复成本预计会超过2.8亿元。”张琴告诉记者。
土地修复专家说,如果计算一下污染企业搬迁前共创造的产值,再对比土地修复的成本,可以看出污染对于土地价值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
据记者了解,造成这块土地污染的原武汉市农药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是从事合成农药及加工农药的中型国有企业,以除草剂、除虫剂、棉花病虫药等为主要产品。根据武汉市工业志的记载,武汉市农药厂从1960年到1980年稳定发展;1985年与汉口东风轮胎厂合并组建成武汉轮胎厂,但连年亏损,到1991年8月亏损高达3000余万元,1994年底破产;之后又组建为武汉南方轮胎有限公司,经营状况也不佳。2003年,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了赫山地块。但由于毒地事件影响,土地开发戛然而止。
专家告诉记者,由于造成污染的企业生产期跨度比较长,经营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很难获取企业创造价值的总体数据,但土地的污染在土地交易和再开发利用过程中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张琴说,修复项目的各参建单位对于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视,也力图通过改进修复技术,用上自主研发的药剂或技术,以缩短工期、降低投资,但是收效甚微。
“我们要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确保生态环境恢复,确保土地周边老百姓能过上安心、放心、舒心的生活。当然,我们也期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关注‘毒地’危害,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汉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观点
土地修复亟待规范
“我国有环境法、大气污染法、水污染法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法等,但对土壤污染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武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负责人说,法规不完善,就难以对此有效监管。
“土地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都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监管。”武汉市环保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琳说,即使修复完成,也需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修复结果检测评估,并持续跟踪数年,以保证修复效果。
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说,近年由于需求较大,而国家对这个行业没有资质规定,没有准入门槛,因此许多普通土方施工公司也进入了这个行业。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将污染土壤挖出、转移、再填埋或者干脆堆放在郊区或者农村了事,极大增加了二次污染的几率。据了解,环保部已经开始推进行业管理、制定相关的规范,包括准入制度、专业资质等。
技术同样有所欠缺。高胜达说,国内目前主要采取焚烧和阻隔等方式处理污染土地。融资压力下,往往要求短期内解决污染问题,这导致技术含量较低的处理方式成为主流。
而最大困扰还在于资金。武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调研员黄运动告诉记者,原则上应该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但实际中,很多污染企业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而且污染状况往往很严重,开发商很难自行修复,质量也无法保证。
而武汉作为工业重镇,越来越多的污染土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浮出水面,如果都由政府埋单,整个武汉市硚口区要投入超过16亿元,实在是不堪重负。他建议,应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
此外,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修复工程,涉及环保、发改委、财政、国土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动问题,各部门如何负责,工作机制如何理顺等都面临很多困难。
“更应关注的,是今天的生产场地不能再成为明天的污染场地;修复这些污染土地,不能再由政府也就是公众埋单。”高胜达说。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