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硬实力”
“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代表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经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小康”可以量化吗?马建堂的回答是肯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除了这两个“翻一番”是可以量化的“硬指标”外,马建堂介绍,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又做了重要修订,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监测结果显示,过去的十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建堂建议,下一步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长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丽娟代表在长影工作的15年时间中,亲身经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亲身感受了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亲身感受了改革所激发的文化活力,亲身体验了文化竞争力提升的荣耀。
从1998年开始,长影在全国率先启动改革,历经八年,完成了由事转企和国企改制的全部任务,从困境中拼出一条活路,闯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新路——由改革前连续六年亏损到2011年实现税后净利润6500万元,创长影建厂以来历史新高;总资产由改革前1997年末的2.5亿元到2011年末的近30亿元,增长了近11倍……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长影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长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去年,长影的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三部影片同获“五个一工程”奖。刘丽娟说:“长影昨天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今天是文化改革的先锋,明天的发展会更好。”
长影的变化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十年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刘丽娟坚信,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