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初,荆门市沙洋县的“就业大篷车”便活跃于街巷阡陌、田野乡间,开展了一场场巡回送岗的暖心行动。通过精心组织的促就业活动,精准对接需求,不仅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还同步送上政策礼包和就业指导,让返乡人员无需远行,就能轻松找到心仪的好工作。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这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要想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不仅是要让群众有消费的欲望,更要有消费的底气,而底气就在于群众的就业和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一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经济收入,事关群众的幸福生活;一头关系着广大用人单位和实体经济的运行,事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高质量充分就业逐步实现。在2024年,我国抗住经济下行压力,多方施策,就业工作稳中有进,就业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压舱石”功能进一步凸显。
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就业工作迎来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就业。
就业是双向的选择,供给侧和需求侧需同步发力,才能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不断把蛋糕做大,扩大就业岗位容量,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当前,乡村振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等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为广大的大学生和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要鼓励大学生和就业者参与到基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去,促进就业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必须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在减税降费上扩大支持力度,更加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公平、高效、畅通的市场环境,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深入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将扩大就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出发点,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低空经济、夜间经济等,让这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市场充满活力。
在需求侧,让广大的就业者满足岗位需求,实现人岗适配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不能有效适应日新月异的职场需求,已成为普遍现象,而每年有一千多万的大学生冲击就业市场,提高学科与市场对接度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高校要尽快拿出改革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设置,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更加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将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办学理念之一,以缓解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从源头减少“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结构,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推进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创新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参与下,有计划地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贯穿终身、覆盖重点行业的技能培训提升体系和制度,持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除了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力之外,还要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更加全面的就业服务。加快数字赋能,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打造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持续开展就业信息的采集、共享,实现人岗的精准匹配。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多元主体合作、区域协同的良好态势,精简就业环节,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就业率。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实行分级分区工作体系,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加强政企合作,精准开展送岗促就业活动,适时召开招聘会,提升本地就业率。加大对残障人士、贫困家庭、毕业大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指导力度,将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统筹起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变的市场需求,我们要提振信心,顶压前行,强化部门协作,加大资源整合,以更有效的政策举措,让高质量充分就业早日实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兵(沙洋县城市管理执法局)
责编: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