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浩荡浪潮中,科技创新犹如强劲引擎,驱动着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破浪前行。2月6日召开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既是一场凝聚共识的思想盛宴,更是一次催人奋进的出征动员。这场盛会所激荡的创新能量,正转化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磅礴动力。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支点,武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殷切嘱托。在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武汉以“一室一城”(光谷实验室、东湖科学城)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2023年数据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00亿元,科技创新正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动能。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两院院士群体犹如璀璨星辰,照亮科技攻坚的前行之路。李德仁院士团队研发的“珞珈三号”智能遥感卫星,使我国遥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政院士领衔的智能微系统实验室,在MEMS传感器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张平文院士推动数字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注入新活力。武汉以最高礼遇致敬科技功臣,不仅体现在物质奖励上,更构建起“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机制,让科技人才在“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中尽情生长。
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奏的交响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每年培养近10万名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邮科院等“国家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长飞光纤、华工激光等领军企业,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这种“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矩阵,在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建设中形成强大合力。2023年,武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正是协同创新结出的硕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武汉科技工作者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突破创新边界。在量子科技领域,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实现量子通信关键突破;在深空探测中,武大团队参与研制的“珞珈”系列卫星构建起空天信息网络;在生物育种方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培育的耐盐碱水稻为粮食安全提供新方案。这些突破印证着: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敢闯“无人区”,才能攀登科技高峰。
当前,武汉正处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期。随着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成为创新策源地。数据显示,光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科技企业90家,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11.8亿元,创新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这种创新势能的持续释放,必将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核心支撑。
历史的指针再次指向重要时刻。当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战场,武汉正以“追光逐芯”的执着抢占制高点。从“钢的城”到“光的城”,从“九省通衢”到“创新枢纽”,这座城市始终在创新中突破,在变革中新生。面向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永葆“攀登者”的勇气,激扬“弄潮儿”的锐气,武汉必将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