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月10日正式施行。《办法》针对舆论广泛关注的“职业闭店人”“公司注销难”以及虚假登记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将进一步严肃公司登记秩序,为重拳整治“职业闭店人”乱象、做好预付式消费监管构建法治屏障。
所谓职业闭店人,通常指专门为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关闭店铺、跑路等行为,并负责善后工作的群体。其往往在收取高额报酬后,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包括转移资产、变更公司法定代表人等登记信息等等。比如,“职业闭店人”通过多次委托办理变更登记,让真正债务人得以“金蝉脱壳”,或直接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无偿还能力的高龄老人,或突然闭店消失,让消费者预付款打了水漂。事实上,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出场”,这种建立在滥用公司登记便利化手段基础上的“职业闭店”模式,已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黑灰产业链。它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一乱象,《办法》祭出“建立虚假登记直接责任人3年禁入机制”“创设公司登记回溯撤销制度”“强化变更登记实质审查”三把利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所言:“这些新规定让原来‘职业闭店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套路玩不灵了。行政机关可以把公司的登记恢复成原样,老股东要想逃避债务也是白日做梦了。”2024年10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查处全国首例“职业闭店人”案件示范效应也表明,当法律将“有限责任”与“无限诚信”深度绑定时,当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与规制,对违法行为及时亮剑时,“职业闭店人”的灰色剧本自然就失去了舞台。
当然,彻底斩断“职业闭店人”的“黑手”,单靠企业登记制度改革远远不够,当前,亟需构建“预防—监管—惩戒—救济”的全链条预付卡治理体系。比如,上海市推出健身行业“公证提存”模式就值得借鉴,消费者预付资金由公正机构监管,一旦商家未履行约定义务,预付资金便可返还消费者。湖北省宜昌市联合多部门健全完善“备案、公示、预警、惩戒”闭环长效机制,连续公示5批预付式消费市场主体发卡备案名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监管闭环,有效压缩了违法操作空间。
长远来看,治理创新需要向三个维度纵深推进:在技术层面,建立全国统一的预付消费监管平台,可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发卡备案、资金流向的实时穿透式监管;在信用层面,将恶意闭店行为与个人征信、行业准入深度绑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在救济层面,可探索“小额速裁+公益诉讼”双轨机制,为消费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济途径。
法治进程的每一步都映照着市场秩序的进化。《办法》的施行不仅是对“职业闭店”套路的精准打击,更是对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制度倒逼。当“有限责任”与“无限诚信”真正形成价值共振,当监管科技与信用机制实现深度融合,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闭店大师”终将失去生存土壤。这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湖北宜昌)
责编:陈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