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万株梅花在花乡茶谷次第绽放时,天地间仿佛展开了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2月15日,第九届曾卓诗歌节·新年梅花诗会在这片被梅香浸染的世外桃源如约而至。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文人墨客们循着梅花的暗香,在茶园的青翠与梅影的绯红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这场以梅为媒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对“中国诗坛脊梁”曾卓先生的致敬,更在现代社会的浮躁中重构了自然与人文的和鸣。
在茶谷深处,梅树以虬曲的枝干托起繁花,宛若千年时光凝结的笔触。吴江涛先生四度踏访此地,眼见“香雪漫成云,岭上传芳信”的盛景,此刻的梅花早已超越植物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文脉的活态载体。《诗经》中“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咏叹,魏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审美,宋人“寒梅点缀琼枝腻”的哲思,都在花乡茶谷的梅林中找到具象化的传承。当汉服舞者衣袂飘飘穿行梅径,当《采薇》古曲在茶园回荡,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梅香浸润中焕发新生。
诗歌与茶道的相遇,构建起独特的审美场域。围炉煮茶处,铁壶中的泉水与梅蕊同沸,蒸腾的水汽裹挟着茶香梅韵,氤氲成可视的诗行。陈塬乐在此捕捉到的创作灵感,恰是东方美学的现代诠释——茶汤里沉浮的不仅是茶叶,更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旷达;梅枝上绽放的不只是花朵,更是“不要人夸好颜色”的风骨。这种“物我两忘”的沉浸体验,让诗歌创作摆脱了书斋的桎梏,在自然馈赠中获得了源头活水。
曾卓诗歌节九载传承,见证着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从首届诗会到如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乡茶谷将“梅花诗会”“春天诗会”“月亮诗会”编织成贯穿四季的文化链条。翟锦女士在《礼赞花乡茶谷的梅》中写道:“每片花瓣都是未封缄的信笺/等待春风的手指拆阅”,这恰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诗意注脚。当楚歌《咏梅》与现代诗歌在梅林间交响,当书法长卷与数字艺术在茶园里对话,传统文化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化作破茧新生的蝶翼。
在这片被梅香浸染的土地上,诗意栖居的理想照进现实。都市人暂离钢筋森林,在水月门前驻足,看梅花从山坡漫向谷底,恍若看见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胜境。谢东升朗诵《老水手的歌》时,激越的声浪惊起梅枝上的雀鸟,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微妙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将文化记忆转化为滋养现代人心灵的精神养分,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
当夕阳为梅林镀上金边,茶谷的诗歌余韵仍在群山间回荡。这场持续九年的文化之约,犹如在时代的画布上点染的朱砂痣,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凝视。当梅香氤氲成诗,当诗意浸润生活,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能绽放出文化自信的花朵。来年春风再起时,茶谷的梅花仍将如约绽放,因为这片土地的诗意,早已深植于每个向往美好的心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