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脚步丈量祖国热土 青年共绘民族同心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8日12:2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活”起来,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青年心田?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年话语传递民族团结力量,交出了一份生动的答卷。

宣讲团以“跟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走中国”为主线,将理论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在内蒙古包头,他们走进包钢会展中心,触摸“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脉搏,聆听三千孤儿与包钢建设者的血脉交融故事;在“石榴花开”主题公园,他们感受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繁荣图景。在呼和浩特,他们与昭君博物院合作,挖掘“昭君出塞”背后的和亲文化,以汉匈和平的历史佳话映射当代民族关系的和谐。这种“实景教学”模式,让抽象的理论化为可触可感的鲜活案例,激发青年对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认同。

宣讲团摒弃单向灌输,用青年视角拆解理论。在包头市阿尔丁1号社区,成员李书赫以“齐心协力建包钢”为主题,将党的民族政策与包钢建设者的奋斗故事相结合,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在呼和浩特第十二中学,他们通过情景剧、互动问答等形式,让中学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这种“故事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既回应了青年群体对“说教式”宣讲的审美疲劳,也实现了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

宣讲团的实践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是多方联动的共建过程。在校内,中南民族大学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美育大课堂、“同学共进”学业帮扶计划等,构建了“课程+实践+文化”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在校外,他们与地方政府、社区、博物馆等签署合作协议,例如与云南大理、湖北恩施等地共建实践基地,推动校地资源互补。这种“校内深耕+校外拓展”的模式,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生态圈”,让共同体意识在更广维度生根发芽。

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的实践启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成为历史的“解读者”而非“旁观者”;从“单一叙事”到“多维表达”,用文物古籍展、电影博物馆等载体活化文化记忆;从“地域局限”到“全域联动”,如鄂蒙联动共学昭君文化,打破地域壁垒,形成跨区域文化共鸣。

未来,随着宣讲团持续走进更多地区,期待其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民族团结”的创新路径,让共同体意识的火种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燎原。

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的足迹,不仅是青年学子“自找苦吃”的成长印记,更是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缩影。当青年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他们便不再是理论的“复读机”,而是共同体意识的“翻译官”与“播种者”。这或许正是“石榴籽”精神的真谛:以紧密相连的信念,共绘中华民族同心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璐璐(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责编:唐天琪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