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以志愿之力,共谱社会文明新华章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5日10:3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从“学雷锋”到“全民志愿”,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文明跃迁。当善意与社会呼应、个体与时代共振,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带来爱心奉献的温度,温暖人民大众的心间。

以奉献积累善意,解锁全民向善的“破圈密码”。奉献不必惊天动地,而是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从身边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能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无论是帮助邻里解决生活小困扰,抑或是参与社区的清洁美化活动,每一次行动,都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美好家园的共建。22年间,本禹志愿服务队代代传递爱心接力棒,从1个本禹到400余个“本禹”,从一支山区支教队到服务遍及环保、卫生、乡村振兴多领域的特色队伍小组,为社会和谐稳定奉献青春力量。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当志愿走出“小家”,服务“大家”,将奉献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在追求,一种无需号召的自觉行动,看似不起眼的善举积少成多,从“县域”走向“全域”,温暖着受助者的心房,也在重塑全民向善的社会风貌。

以友爱共鸣真情,实现社会温度的“暖意升腾”。志愿服务不止步于奉献的单向付出,而是社会温度的传递与共鸣。每一次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人们同时扮演着给予与接受的双重角色,人与人之间陌生的藩篱被打破。提起“服务即联结”,社区的“共享奶奶”们深有体会:她们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发挥余热帮助减轻社区负担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孩子家庭探望帮助的温情回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友爱不应是被赐予的温暖,而要成为全民参与的情感基建,让曾因线上留言取代面见寒暄而逐渐消失的“街坊温度”,在饱含关怀与暖意的对话与行动中,以更富时代质感的方式回温、升腾。

以互助身行力践,激活基层治理的“催化因子”。互助是奉献和友爱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人们在行动中相互扶持,将善意转化为具体入微的实践。武汉市东西湖区退伍老兵刘天顺热心公益,组建志愿服务团,开展清洁家园、安全巡逻、关爱自闭症群体等活动,用行动分担社区负担。居民要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单元”,在互助实践中实现志愿赋能,推动“人人参与”共治生态的构建,为基层治理增添一份力。

以进步升华价值,守护社会文明的“量度标准”。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对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追根溯源,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有相通之处,在做好事献爱心中,培育与人为善、互助为乐的高尚品质,在社会奉献中彰显人生价值;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发挥所长、助人自助,促进社会友爱共同进步。人民群众当以“奉献即幸福”成为精神自觉,将志愿服务升华为人生价值的生动注脚,用无数凡人善举标刻社会文明的新刻度,让志愿精神在时代长河中激荡出璀璨的文明浪花。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唯有将志愿服务嵌入社会肌理,使其从“活动”升华为“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可见志愿红”。让我们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琴(东西湖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