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民宿拾光,诗意黄陂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20:0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武汉黄陂,山水相拥的自然肌理与千年传承的木兰文化交织成一幅唯美的画卷。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黄陂民宿产业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在保护生态底色、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意栖居空间,成为武汉都市圈微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

黄陂民宿的兴起,根植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木兰山云海苍茫,木兰湖碧波荡漾,清凉寨林涛如诉,这些未经雕琢的山水为民宿提供了天然的画布。例如“樾和林泉”民宿,选址于木兰山麓,设计师以“隐于林、融于泉”为理念,将建筑嵌入山体肌理,客房推窗即见竹林摇曳、溪流潺潺。创始人刘泊宁坦言:“我们不做自然的主宰者,而是成为山水的翻译者。”这种谦卑的设计哲学,让民宿与生态形成共生关系,游客在此不仅能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更能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在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上,黄陂探索出“轻介入”模式。如“树影行星”太空舱民宿采用模块化装配技术,避免大规模土建对山体的破坏;甘露山文创城的“千里走单骑”民宿,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供电实现低碳运营。数据显示,黄陂区90%以上的民宿已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印证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黄陂民宿的差异化竞争力,源于对木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表达。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精神、木兰草原的游牧风情、程朱理学的书院遗韵,这些文化符号被转化为民宿的叙事主线。如“巫傩部落”民宿以楚地巫文化为灵感,建筑采用夯土墙与茅草顶,夜间举办的火把仪式重现先民与自然的对话;而“木兰暖村”则将农耕文明融入体验设计,游客可参与采茶制陶、观星夜话,在田园劳作中寻回“慢生活”的本真。文化活化不仅限于场景复刻,更体现在内容创新。2024年爆红的“伊尔那非伽”民宿,以丝绸之路为脉络,打造摩洛哥风情帐篷与土耳其咖啡工坊,用异域元素激活本土文旅想象力;青曦望云民宿推出的“宋韵雅集”,将茶道、香道与木兰诗词吟诵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种“在地性+开放性”的文化融合策略,使黄陂民宿既保有乡土根脉,又具备国际视野。

黄陂民宿不仅是旅游产品,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通过“民宿+”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木兰暖村开设“轻旅修”课程,瑜伽冥想与农耕体验吸引都市白领;樾和林泉联合周边农户推出森林食材宴,带动土鸡、菌菇等农产品溢价销售;绿茵田园综合体·东宇禾筑民宿则通过艺术驻留计划,吸引画家、作家入驻,形成文化IP辐射效应。据统计,2024年黄陂民宿集群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2000个,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达3.8万元。资本与乡土的良性互动亦值得关注。投资者刘泊宁在黄陂连开五家民宿,其成功秘诀在于“与村民共营”:村民以闲置宅院入股,企业负责设计运营,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既盘活了农村资产,又避免了“资本下乡”的割裂感。如今,黄陂已形成民宿主理人、返乡青年、本土村民构成的多元主体,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叙事。

以诗意栖居展望持续发展路径。黄陂民宿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以生态保护划定开发边界,以文化创新提升价值维度,以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黄陂民宿的诗意栖居图景,本质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创造性对话。在这里,绿水青山不仅是视觉景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民宿不仅是住宿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城乡共荣的纽带。当都市人在木兰湖畔仰望星空,在夯土院落中聆听虫鸣,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片刻闲适,更是一种对生态文明的深切体认。这或许正是黄陂模式给予当代社会的启示:真正的诗意栖居,始于对自然的敬畏,成于对文化的守望,终于对人本价值的回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