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载春秋更迭,雷锋精神始终如星辰闪耀。当2025年的春风再度唤醒三月的记忆,我们驻足凝视这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发现它早已突破时空界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为璀璨的光华。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恰似一把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密钥,指引着我们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破浪前行。
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诠释了何谓无私奉献,更照亮了无数青年的人生旅途。这个来自长沙望城的农家子弟,用18本日记、200余篇诗文构筑起一个普通士兵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不仅是对个体的褒奖,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坐标的确立。
雷锋精神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沃土。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情怀,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平民担当;从墨家“兼爱非攻”的济世理想,到儒家“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这些文化基因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他随身携带的“节约箱”延续着“俭以养德”的古老智慧,他风雨无阻帮助老人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雷锋精神经历了价值重构的淬炼。从“当代雷锋”郭明义30年献血6万毫升的坚持,到“敦煌女儿”樊锦诗半个世纪的莫高窟守护;从汶川地震中“唐山十三义士”的千里驰援,到新冠疫情期间无数“逆行者”的生死相托,雷锋精神在时代变革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杭州某快递站点,90后快递员李庆恒每天工作12小时仍坚持参加急救培训。他说:“多掌握一项技能,就能多帮助一个人。”这种将职业精神与奉献情怀完美融合的实践,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写照。当爱岗敬业成为价值实现的载体,螺丝钉精神便获得了新的时代注解。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园区里,“技术雷锋”张明带领团队开发无障碍APP,让视障者也能畅游网络世界。这种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实践,打破了“做好事就是扶老人过马路”的刻板印象。在数字化时代,雷锋精神正以“互联网+公益”等创新形式焕发新生。深圳志愿者之城的建设实践中,128万名注册志愿者构建起“15分钟志愿服务圈”。从社区养老到儿童关爱,从法律援助到生态保护,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体系让雷锋精神实现了从个体善举到系统工程的跨越。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现代表达,正在重构城市文明的新维度。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智能雷锋”机器人24小时巡查工地安全,大数据平台精准匹配志愿服务需求。科技创新不仅没有稀释雷锋精神,反而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区块链技术确保每笔善款可追溯,当人工智能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传统美德获得了技术赋能的新可能。贵州毕节山区的支教老师杨文平,在抖音平台分享教学日常,吸引数万网友参与"云支教"。这种跨时空的爱心传递,打破了地理界限,让雷锋精神在虚拟空间生根发芽。数字原住民们用“弹幕慈善”“直播助农”等新形式,书写着网络时代的雷锋日记。在“一带一路”建设现场,中国工程师王伟带领多国团队攻坚克难,将专业技术与跨文化沟通相结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样本。这种国际视野下的雷锋精神,正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东方智慧的文化使者。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雷锋精神早已超越个人范畴,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道德符号,而是复杂社会生态中的价值导航。当00后青年在B站发起“今天你雷锋了吗”的话题挑战,当银发族在社区组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座精神丰碑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投射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这光芒,照亮来路,更指引前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