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这份1.68万字的报告如同一幅细腻的民生画卷,通过48项民生政策、11.86万亿元财政投入,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具象化为教育、医疗、养老等13个领域的政策图谱,传递出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底色的执政情怀。
在“实”上下功夫,以“精准施策”托举民生底线。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面对1222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报告提出“拓宽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力组织春招服务”,并强调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破解结构性矛盾。在筑牢社会保障网方面,报告将“提低、扩中、调高”作为增收主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增20元,惠及3.2亿元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提高30元,同步强化药品集采监管,让群众“看病更安心”。数据显示,今年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增幅达历年新高,政策力度折射出“真金白银”的民生温度。
在“好”上谋新篇,以“多元供给”回应品质需求。教育领域,“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扩大高中学位供给”直面“入园难”“普职分流焦虑”等痛点,以“优质本科扩容”“职普融通”推动人才结构优化,“有学上”向“上好学”升级。医疗领域,“改善病房条件”“加强儿科、老年医学建设”等细节,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改革导向。住房领域,要求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迈进。从“量”到“质”的转变,正是对人民群众从“生存型”向“发展型”需求跃迁的精准回应。
在“效”上出实招,以“系统思维”破解时代课题。面对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社区居家照护”“老年助餐补贴”“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实现“民生保障、产业机遇”闭环;“发放育儿补贴”“增加普惠托位”等政策组合拳破解了“不敢生”的困境。消费提振策略更显系统观:3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既激活内需,又推动绿色转型;“落实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旅潜力,“放宽服务业准入”扩大健康、养老供给,将促消费与惠民生深度绑定。“民生—经济”的良性循环,彰显的不仅是顶层设计的精妙考量,更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价值逻辑。
民生的厚度决定发展的高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既是承诺书,更是行动令。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处处主动靠前”的服务力,在兜底线、促发展、优品质的民生实践中彰显担当作为,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以“民生温度”丈量“初心纯度”,共同答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玉(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