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凡人微光织就城市安全之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10:2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3月14日晚高峰时期,宜昌市夷陵长江大桥江北引桥,一辆私家车突然自燃。路过的宜昌公交集团点军分公司B532路车驾驶员杨圣兵和同事高敏,抱起车上的3个灭火器冲进滚滚浓烟,和现场辅警、热心市民紧急接力救援。这场持续17分钟的生死救援,最终在消防车抵达前扑灭明火,避免重大伤亡。湖北日报记录的视频刷屏网络,超过百万网友在评论区互动留言,大家纷纷为凡人英雄点赞。

这场自发性救援行动恰似城市文明的微缩图景。公交车长与市民的应急素养,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肌理——公共安全体系的真正韧性,既需要专业救援力量构筑防线,更离不开全民应急能力的筑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其中80%的黄金救援时间取决于现场第一响应者的处置能力。宜昌这群见义勇为“平民英雄”的教科书式操作,正是全民应急教育成效的生动注脚。

当前应急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普及”到“能力构建”的质变跃升。在武汉光谷社区,VR火灾逃生模拟器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爆款”装备;十堰张湾区的家庭应急包里,呼吸面罩与逃生绳已成标配;襄阳某化工园区每季度开展“盲演”,员工在未知情境中锤炼应急反应。这种浸润式教育模式,使安全技能从纸面走向实践。统计显示,湖北省应急知识普及率已从五年前的62%提升至89%,公众初期火灾扑救成功率提高34%。

科技赋能让应急教育突破时空界限。黄石市上线的“应急云课堂”,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清单;荆门开发的AR急救程序,可实时指导心肺复苏按压深度;宜昌夷陵区建立的智能预警系统,能在灾害发生前30分钟向特定区域推送避险指南。这些数字新基建的铺展,正在重塑全民应急教育的底层逻辑。当每个手机都成为应急终端,每个人都是安全网络的节点。

构建社会应急共同体仍需突破多重壁垒。调查显示,仍有42%的社区存在培训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老旧小区与农村地区的应急设施覆盖率不足60%。在武汉某高校开展的应急演练中,超三成参与者无法正确使用灭火器。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应急教育既要解决“有没有”的覆盖问题,更要攻克“会不会”的能力关卡。需要建立政企社联动的资源池,将商场导购、外卖骑手等城市毛细血管纳入应急响应体系,让安全网越织越密。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安全守护行动中,每个细微处都在孕育改变的力量。从社区志愿者组件的“急救侠”联盟,到企业研发的智能应急装备;从学校开展的“安全小卫士”课程,到家庭自制的逃生路线图,无数个体行动正汇聚成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当68岁的宜昌市民李建国用培训所学的海姆立克法救下噎食幼童,当十堰快递员张伟利用消防通道知识引导火场逃生,这些平凡时刻都在诠释:应急教育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某个危急时刻绽放生命之花。

站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时间轴上,这场全民参与的应急能力革命正在重塑现代社会的安全基因。从专业救援到全民联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构建,每个进步都在拓展安全边际。正如那支在长江大桥上传递的灭火器,当安全教育成为全民共识,无数凡人之光必将汇聚成照亮城市的安全灯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媛媛(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