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千里寻亲转交遗产不仅仅是诚信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09:2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3月25日,蔡甸融媒报道了本地索河街道普通居民李建平夫妇千里寻亲还房的感人事迹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引起各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荆楚网、长江日报等众多媒体和平台接力转发,评论区被“人间自有真情在”“人品贵重信义高洁”“金子般的心”等点赞评论刷屏。

故事还是有些曲折的。武汉蔡甸人李国平早年在郑州工作,与当地一位女子成家并育有一女。女儿一岁时,夫妻二人分道扬镳,此后再无交集。多年打拼,李国平购置了两套房产。2024年4月他不幸离世,其兄李建平带着妻子不远千里到郑州寻亲,将弟弟留下的两套房产及存款转交到从未谋面的侄女手中。

这个故事正在温暖传播,网友们雪亮的眼睛深情凝视,也给予了满满的正能量。“夫妻两人真了不起,这格局不是一般的大,愿好人一生平安”“付出的是房产,收获的不仅是信义,还有血脉相连的亲情,侄女也有家了”……读着这样的语句,相信每个人心里洋溢的,有发自内心的祝福,有亲情的信任回归,有对诚信品质的由衷赞叹,每一种情感都足以让我们感动与共鸣。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诚信廉洁,恪守道义,李建平夫妇身上闪耀的中国传统美德光芒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这让我想到与此异曲同工的范仲淹“封金不纳”的故事。范仲淹的好友临终时把一生的积蓄封口加印在一个口袋里托付给他,并托他照顾年幼的儿子。范仲淹一面精心养育朋友的儿子,一面珍藏着这一口袋,即使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不动用,等朋友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将口袋原封不动地交付。报道中显示,李国平的房产至少估值80万元,且与前妻中断联系长达23年,是否能够找到其子女还是个未知数。但李建平夫妇就是没有动过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给了它更美好的传承,更深刻的诠释。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力量。李国平去世后,家族中曾有人提议将房产转到李建平子女的名下,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他唯一的信念就是“弟弟的血脉不能被忽视,一定要找到侄女,把弟弟的两处房产和存款都交给她。”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逐渐变得多元化,大家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对家族、亲情关系的关注度相对降低,无怪乎很多人都在感叹亲情越来越淡漠。然而李建平夫妇的行为给我们上了一课,血脉亲情的种子是可以在心灵深处开花的。相信他们的侄女一定能够发自肺腑地感受到这种真情,找寻到除了姨母之外的亲情至爱;而且也相信他们的子女也能够从父母身上感受和传承这种情怀,互助互爱,幸福一生。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法治的力量。依据民法典,李国平的女儿作为直系亲属,依法享有继承权。相信她的大伯也是明白的。可以说,李建平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履行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法治义务,他觉得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和侄女在郑州团聚的时候还叮嘱她,暑假期间回武汉办理相关的房产继承手续。他的法治意识和守法行为得益于他个人的修为,更彰显了中国法治体系完善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作为普通公民,李建平夫妇的行为不正是这一论断的鲜活证明吗?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蔡甸是知音文化发源地,开放包容、诚信感恩的知音文脉传承至今;武汉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故事遍地开花。“观鸟人”冯江15年坚守湿地被誉为“沉湖湿地的活地图”,2023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的76岁老人陈昌炎坚持照顾102岁岳母40多年不离不弃;荆楚工匠、武汉市劳动模范宋忠桥身残志坚,多年来坚持组织公益助残活动,为武汉残疾人就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长江救援志愿队市民群体十多年来救护溺水群众,开展急救培训,参加抗洪抢险,守护长江安全,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他们都循着英雄城市的文化根脉在前行,和这个城市同频共振,如同一盏盏明灯,温润了心灵,照亮了城市,积蓄着伟力,传递着能量。在这种社会风尚的熏陶下,每个人心底的文明之花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英雄的城市生活,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这些故事这些人,在为他们鼓掌的同时,我们也要与他们同行,因为总有一些力量在鼓舞着我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少芹(武汉市蔡甸区教育局)

责编:林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