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社会治理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网站开设“家风不正”警示专栏,多起“全家腐”案件揭示出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紧密关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伦理建设。从《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到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的家规,廉洁文化基因始终流淌在民族血脉中。这种文化传统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2022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将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为新时代树立了精神标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布告,记载着红军“上门板、捆铺草”的纪律要求,体现了共产党人以家风涵养作风的初始实践。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焦裕禄“不能搞特殊”的藤椅,谷文昌“不沾公家一分钱”的木麻黄,杨善洲“不让子女搭便车”的林场,这些鲜活事例构成了红色家风的永恒底色。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涉及家风问题的占比超过30%,印证了家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近年来,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家风建设路径。比如,武汉经开区2023年开展廉政家访423次,推动21名干部家属主动退还礼品礼金;杭州开设“家属廉政课堂”,构建单位与家庭协同监督机制;广州试点“家风银行”,以积分制激励家庭参与廉洁实践。这些创新举措形成了“家庭细胞”释放廉洁能量的生动局面。
在技术赋能方面,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正深度融入家风建设。有的地方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领导干部家风档案,实现家庭重大事项动态记录与不可篡改;短视频平台开展“廉洁家风微故事”征集活动,吸引超2000万用户参与互动。这些实践既传承了“耕读传家”的传统,又适应了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治理范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建设不仅是家庭私事,更是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每个家庭的道德水准,最终将汇聚成整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既要继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节俭传统,也要弘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家国情怀,让清正家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熊贝(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