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历史坐标回望,从天宫实验室传来的年轻指令到乡村振兴田野跃动的青春身影,从深海探测器的突破性试验到国际赛场奏响的00后强音,新时代中国青年正以奔涌之势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后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当历史长河奔涌至2025年,这代青年用创新突破与使命担当,在时代答卷上写就“强国有我”的铿锵注解。
五千年文明长河奔流至今,“少年强则国强”的精神火炬始终不灭。敦煌研究院的90后壁画修复师,用显微针笔让千年壁画重焕生机;天宫空间站的青年航天工程师,以自主创新的“星间链路”技术架设“太空鹊桥”;奥运冠军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刷新世界认知,展现中国青年的卓越追求;大学生村官运用“智慧农业云”技术,让盐碱地变身“吨粮田”,书写新时代的“耕读传奇”。这些实践,正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当代回响,印证着青年与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
面对百年变局的时代大考,中国青年以硬核科技与智慧生态双轨并进书写答卷。库布齐沙漠中,90后团队研发的“沙棘智能播种机器人集群”,将植被成活率从60%提升至85%,为荒漠披上绿装;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平均年龄32.8岁的苏科智能团队,开发出150种违禁品AI识别技术,精确率超99.9%,筑牢数字防线;更令人瞩目的是,陕西青年科学家吴小宇依托 “青托计划” 攻关的光纤陀螺芯片技术,将无人机导航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填补国内车载市场10万级应用空白。这些突破印证了“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青年正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青春力量正在重塑国家发展图景。港珠澳大桥的“深海听诊器”有95后团队的身影,实现了桥梁健康监测从“望闻问切”到“智能诊疗”的跨越;“双减”改革中涌现的90后教师群体,创造出新型教学模式。更令人振奋的是,95 后作家“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获第 33 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让网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李大钊曾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当代中国青年,正以多元实践诠释这一深刻内涵。
当历史时针指向2025,中国青年整装再出发。在“一带一路”工地上,智能建造工程师用建筑机器人绘制新丝路;在人工智能伦理前沿,青年学者构建起“以人为本”的AI治理框架;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师范生通过“全息课堂”把优质教育送到雪域高原。这些青春剪影共同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图景,青年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从良渚古城走来的文明火种,在当代青年手中焕发出新的光芒。当青春梦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当个人奋斗与时代进步交织共鸣,这代青年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证明:历史的接力棒从未被如此自信地握紧,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永远跃动着青春中国的强劲脉搏。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豪情,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刻写下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青春印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袁蓓(武汉市汉阳区)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