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夯实基层堡垒 筑牢民生防线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9日17:0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化民生保障工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社会救助作为民生保障的兜底防线,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强化责任担当、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些要求与社会救助“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的制度定位高度契合。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作风建设为引领,紧盯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精准落地、高效惠民。

民生工作离不开数据支撑,但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饱含民生温度的生命线。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低保边缘群体、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新挑战浮现,传统民政服务模式面临转型压力。武汉青山区创新“网格民情台账”机制,通过“发现上报、受理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事件归档、考核评价”六步闭环,让数据在网格间流动起来,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的无缝对接。网格员化身“民生侦探”,用手机记录每个家庭的点滴需求,让困难群众在“数据网格”中感受到党的温暖。

新时代群众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养老、育幼、就业等多元需求呼唤更精准的服务。在宜昌西陵区,社区干部推行“板凳工作法”:带着小板凳走进居民家,在拉家常中收集“需求清单”;踩着大脚板跑遍背街小巷,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这种“沉浸式”调研,让民生工作从“等诉求”变为“主动找”,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俯下身子听民声、察民情,才能精准破解群众需求,让政策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百姓心田。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基层是治理末梢,更是服务前沿。在武汉市民之家,婚姻登记、助老服务、残疾人帮扶等民生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在荆州沙市区,社区“红色驿站”将服务窗口前移到居民家门口。这些创新实践,让群众办事从“多跑腿”变为“少跑路”,从“进机关”转为“家门口”。小窗口折射大情怀,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唯有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让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才能真正实现治理有温度、服务零距离。

民生工作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唯有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俯下身子听民声、察民情,才能精准破解民生难题,兜牢保障底线。让我们以网格为经纬,以脚步为丈量,用平台为纽带,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安全网,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写满温暖与希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杰(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