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经济大区挑大梁,攀高逐“新”竞一流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0日23:3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作为省会核心区和全市GDP率先跨上2000亿元的中心城区,2025年武昌该如何扛起担当?4月17日,武昌区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长江日报专访,就武昌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支点”担当,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勇争一流、走在前列进行了分享,发出“向高攀登、向新发展”的最强音,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大区的勇毅和担当。

春日的首义之地,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热潮。作为核心城区,武昌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越,人才、资源、平台等要素集聚,是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全市发展的“大引擎”。据湖北日报报道,“十四五”期间,武昌连年跨越“百亿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跨上2000亿元,荆楚大地昂扬向上的复苏曲线映射在武昌的高质量发展轨迹中。聚焦聚力在“加快建成支点”中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我们清晰地看到武昌区有稳的基础、质的突破、新的机遇,必能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奋力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激活创新基因,打造产业升级“强磁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再突破、再跃升,是武昌攀高逐新的方向之一。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运营中科·武大智谷环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带,搭建“院校企地”联合创新转化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以“赛马制”促进产业加速聚势成链,2024年累计招引主导产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111个,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500亿元;高标准建设滨江数创走廊、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等优质产业空间,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总量超过9500家,超300家涉碳企业聚集在武昌抱团发展……在武昌,龙头企业链式布局激活上下游“葡萄串效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结出累累硕果,让每寸土地都迸发创新动能,这片热土正用“智造”画笔勾勒高质量发展蓝图。在新的“科学的春天”乘势而上,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有利于武昌打造新的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改革破冰开路,跑出营商环境“加速度”。持续深化改革驱动,是武昌转型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创新实施科创服务赋企行、政策服务暖企行、人才服务伴企行、金融服务助企行、咨询服务扶企行、培训服务护企行等“六大服务”行动,近四年武昌区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三次获全省县(市、区)综合第一;全面落实房地产新政、以旧换新等消费促进政策,针对性出台“昌七条”、武昌消费券等,2025年实施“零号员工”服务提升等一批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的改革行动……我们看到,企业办事从“敲门问路”到“轻点指尖”,帮助企业把“跑腿时间”转化为“发展时间”,武昌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协同激发市场活力,取得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的良好成绩。政府的坚定决心、政策的持续利好以及消费市场的火爆场景,无一不预示着武昌区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蹄疾步稳。

产城人共相融,绘就幸福经济“实景图”。对于以建成“支点”中的“支点”为目标的武昌来说,产城人融合是重要一环。一方面,加强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整体建设运营,市场化推动白沙洲科创片、杨园设计产业片、武车国际社区片等城市单元更新,推动产业园区与烟火街区“双向奔赴”。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医疗、教育、“一老一小”等领域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托育、文体等民生产业,以一流城市功能品质吸引汇聚一流产业、人才、要素,让15分钟生活圈串起奋斗与诗意。今天的武昌,服务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社零额规模突破800亿元,固投规模突破4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近万家,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一个个项目落地、一组组数据跃升,映照出一个更加澎湃的武昌,更传递出一个强劲信号:武昌推动经济发展有信心、有决心。可见,产城人相融已“润物细无声”般融入群众生活中,受到认可与信赖。

经济大区勇挑大梁,是责任更是担当。新的一年,武昌正向着高水平转型发展、高质量干出支点建设新成效的目标奋勇前行,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