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全民共建数字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23:0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人民幸福的依托。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全球格局的今天,网络霸权主义正以技术垄断、数据殖民、认知渗透等新型手段威胁国家主权与安全。这场无形疆域的博弈,既考验着国家的战略定力,更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守护。

维护国家安全,首要在认清威胁的本质与演变。网络霸权主义的触角正以更隐蔽的方式蔓延。东海之滨的渔民或许不曾想到,渔船导航系统中一个弱密码就可能成为敌特势力渗透的突破口;游客随手拍摄的港口照片,也许在境外情报机构眼中就是拼图的重要碎片。更有甚者,发动裹挟着技术优势、资本力量和文化渗透的复合型攻击,将社交平台异化为“认知战武器库”,用算法编织信息茧房,借开源工具植入后门程序。借助文化产品输出价值偏见,试图在虚拟空间重构权力秩序。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警示我们,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防线早已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

打破网络霸权不能止于防御,核心在于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体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不是简单的技术选项,而是关乎数字主权的生死抉择。从量子通信打破传统加密桎梏,到北斗系统终结导航依赖,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重塑安全边界。杭州亚运会期间,“之江卫士”网络安全体系成功抵御3.8亿次攻击,这套“中国方案”如今沿着“数字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技术突围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既能抵御外部冲击、又能引领规则制定的开放性体系,在数字丝绸之路的延伸中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国家安全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安全,需要亿万网民共同构筑“无形长城”。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母亲叮嘱孩子“别乱拍军港”的家常,是程序员在代码中嵌入的安全协议,是网民面对谣言时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的自觉。这种安全意识觉醒不能依赖强制灌输,而需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实现。例如在舟山群岛,边检民警把网络安全课堂搬上远洋货轮,教渔民识别“高薪招聘”背后的间谍陷阱。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维护国家安全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协奏曲”。从渔港到云端,每个公民都是防线上的“细胞单元”。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十年的节点回望,从马迹山港的“反偷渡课堂”到乌镇峰会的“数字公约”,从“朝阳群众”举报可疑无人机到“银发网民”智破养生谣言,国家安全教育已开出实践之花。面对数字时代的风险挑战,在开放中筑牢防线,在创新中突破围堵,在共治中凝聚合力,如此方能化危为机,让亿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网络空间生根绽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令豪(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民族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