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聚光灯下,荆楚大地正以“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一座园、一架桥”的诗意意象,向世界展开文旅融合的壮美长卷。这场以“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题的盛会,不仅见证了湖北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揭示了内陆省份突破地理局限、重构文旅发展格局的深层思考。
湖北文旅的破局之路,始于对传统资源认知的颠覆性重构。在大会发布的“神武峡”与“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规划中,武当山的云雾、神农架的林海、三峡的激流不再只是地理坐标,而是被赋予了文化灵魂的超级IP。当外国游客站在三峡游轮甲板上,用手机定格“视频里的美景”时,他们触摸到的正是湖北精心打造的“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走廊”——这条串联12处5A级景区的黄金旅游线,通过交通互联、产品共研、服务共享,将碎片化景点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神武峡”特色线路吸引超百万游客打卡,印证了资源整合带来的乘数效应。
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在“赤黄红”文化轴线上演绎得更为淋漓尽致。赤壁古战场以《2025赤壁借东风》实景演艺重塑历史现场,黄鹤楼用光影秀复现李白与崔颢的诗意对决,红安长胜街的织布机在革命遗址中讲述“红军布”的故事。这些创新实践突破了“静态展示”的局限,让三国文化、都市文化、红色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情感共鸣。这种将历史厚度转化为体验深度的能力,正是湖北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大会线上,湖北十七市州委主官组团为家乡的“诗和远方”代言,从“幕后指挥”走向“台前代言”,实质是构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服务型政府,这一转变折射出政府职能的深刻变革。譬如,在襄阳唐城夜游项目审批章从38枚锐减至“公章上门”,恩施大峡谷开发坚守“生态红线”的同时推出养生研学产品。武汉天河机场的“快进慢游”交通网、黄鹤楼公园的智能分流系统、恩施地心谷的实时资源调配平台,共同编织出精细化服务的神经网络。这种转变在数据维度得到量化印证,2024年湖北旅游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文旅产业对就业综合贡献率超10%。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488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3.94亿元,同比增长10.11%和15.50%。这些数字背后,是治理者将“重信亲客”理念融入旅游服务全链条的实践。
湖北文旅的质变,体现在对“文旅+”边界的持续拓展。大会签约的26个重大项目中,武汉戏曲艺术综合体将打造文旅融合新典范,黄陂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园探索“科普+旅游”新模式,这些项目标志着湖北正在构建“文旅+百业”的复合生态。在恩施大峡谷,土家族摆手舞与地质奇观共舞;在荆州博物馆,数字技术让越王勾践剑“开口说话”;在武汉光谷,科技与文旅的碰撞催生出元宇宙体验乐园。这种跨界融合,让文旅产业突破传统边界,成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文旅”生态圈正在形成。赤壁市联合鄂州、荆州等六城打造“三国文化游”大游线,武当山与神农架构建“联席会议+交通互联”机制,这些创新打破了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当“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转化为“快进慢游”的立体网络,当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项人类非遗项目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湖北正以开放姿态构建文旅发展的“联合体”。
站在长江之滨眺望,湖北文旅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注脚。当“神武峡”的山水吸引全球目光,当“赤黄红”的文化破壁出圈,荆楚大地不仅书写着文旅产业的“中国式浪漫”,更探索着内陆省份突破地理局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破题之道。这种将文化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以治理创新激活发展动能的发展模式,或许正是中国文旅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毕竟,最好的文旅推荐,从来都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本身。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龚樊(襄阳市樊城区清河口街道)
责编: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